
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培芳做客新浪科技对话3G栏目
4月28日上午11时,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培芳做客新浪“对话3G”栏目,畅谈中国启动3G的时机和3G市场需求等问题。 本场聊天特约光明日报数字生活版副主编、主任记者蔺玉红主持。
以下是聊天实录。
主持人蔺玉红: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请到了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电信研究员副总工程师杨培芳老师作客新浪“对话3G”栏目,下面先请杨老师和各位网友打声招呼。
杨培芳: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讨论有关电信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杨老师,上不上3G已经争论了很久,您认为上3G是普通用户的需要还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杨培芳:我想电信的市场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当然最终有没有市场还是看广大消费者有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消费者消费信息和通信有一个慢慢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因为整个社会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在这方面人们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会越来越少。就像现在更多的是提供智力活动的,这种信息是挡不住的。电信的消费者也是这样的,除了打电话之外,通过信息数据方面的交流,越来越离不开,包括视频的,放到电信业务上,除了高质量的通话之外,消费者还要用手机快速的上网,索取一些SMS。同时还通过手机看一些短片,还有通过手机和电子地图结合起来,我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可以通过定位找到现在的位置和周围的设施,加油站和餐馆,这些都有需要。同时,消费者走在路上,想到家里的煤气还开着,很危险,就可以通过手机观测一下家里的情况。甚至回家以前可以把空调打开,通过控制系统可以把热水器打开。甚至还可以通过手机到银行和商店做交易,这种需求会越来越多。从整个过程来讲,我想在信息消费当中,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
所以我曾经讲过一个观点,电信要和信息化融合起来,会产生更大的市场,这是我的一个想法。当然,企业也好、运营者也好还是制造商也好,最终都要围绕消费者的需求,部署自己的业务或者开发自己的新产品,这是一个大势所趋。
主持人:3G是一个大的产业链,它的上马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有一个非常大的作用?
杨培芳:当然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由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已经形成了中国的一个国策,所以从整个的国民经济来看,越来越清晰化,过程是不可阻挡的。技术进步是一个轨迹,中国最近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都离不开信息产业,通过信息产业可以提升国民经济的质量,提升国民素质都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和意义。这种作用远远比企业赚了多少利润或者有多少的收入利益重大的多,这一点,我想无论是微观经济学研究还是宏观经济学研究在国际上都有一些比较。
主持人:上3G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现在业界对于3G有一个说法,认为3G的前期毁损,现在毁损网上也很流行,您怎么看待3G毁损的问题?
杨培芳:电信行业和一般的销售营业不一样,它和一般的产品也不一样,比如开一个服装店,我做一件衣服卖出去可以赚钱,我搞一个小的商店卖油盐酱醋,都可以有回报。但是电信行业有点像软件行业,研究一个软件可能要花几百万人民币或者美元,甚至上千万,做一个网络可能要几个亿,所以在电信网络这个新的网络和新的技术出现,前期都是要亏损,关键是多长时间,有的要三五年,当然也有失败的,长期得不到回报,最后不得不撤下来,在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教训。比如我们用的可视电话,1964年就发明了,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市场和需求的问题,只是技术的先进,当时用的是电缆的技术,在当时觉得是先进的,但是用了电缆不合算,所以可视电话一直没有被大众采用。
现在看来,毁损不亏损主要是看有没有大众市场,电信行业是天然具有给大众亲和力的产业,如果光靠少数有钱人支撑这个市场很危险。
主持人:但是少数人的消费能力是很可观的。
这样看来,我们发展3G在市场方面和亏损方面做得好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亏损要有风险,关键企业怎么看待毁损,做得好不怕有亏损。
主持人:您预期多长时间?
杨培芳:估计三到五年。

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杨培芳与光明日报数字生活版副主编蔺玉红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