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北京时间12月14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近日邀请各行业知名人士就2007年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技走势发表了评论,并就此推出了一期特刊——《关于2007年的世界》。其中,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就互联网的未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也许是很多投资者的噩梦,但它也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其影响直到现在我们才开始理解。在那些年里,互联网改变了生产和销售的规则,给全球数百万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他们可以去创建、交流、组织和影响,可以去说和听。互联网并不只是一项技术,它还是用于组织生活的一种全新方式。但是,互联网成功的基石的确是技术优势,例如简单但却具有创造性的协议和开放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协议和标准给竞争者以迎头痛击。很多传统电信标准完全适合企业的商业模式,但对于消费者却没有实际意义。在这场“战争”中,IP(互联网协议)最终击败了ATM、CATV/Co-ax、以及其它标准,因为它意味着更多选择。令人吃惊的是,现在仍然有很多公司反对互联网,它们试图用昨天的解决方案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过去几年所发生的一切清楚地告诉我们,以控制消费者或内容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将寸步难行。反对互联网是十分愚蠢的行为,就像反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一样。
毫无疑问,互联网技术已经给众多成名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网络电话公司Skype为例,该公司对电信行业的冲击,简直可以同中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相提并论。而且,Skype带来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大。在2007年,我们将会看到开放互联网标准的优势不断扩大。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这些标准将会彻底击败那些个体公司为实现技术垄断而推广的专利协议。今天的桌面软件将被互联网服务所取代,因为后者可以提供不同文件格式、搜索工具、以及编辑功能,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推动这一变化的,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一场意义深远的技术变革。过去20年里,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在数字基础设施中一统天下。昂贵的个人计算机中运行着复杂的软件,它们与大型机的连接也主要依赖于专利协议。数据和功能完全取决于这些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今天我们生活在“云海”里,而且正在进入“云计算”的时代:信息和应用都存在于网络空间,而不是特定的处理器和芯片。网络将真正地成为计算机。
通过高级浏览器和LAMP、AJAX等技术,而非霓虹灯或者希腊英雄,搭建供用户创作、传播内容的平台,对于新世界非常重要。这些技术可将声音、视频、文本和数据转化为易用的服务,到目前为止,它们已经缔造了Google、Myspace、YouTube、Gmail、Yahoo!、以及MicrosoftLive等多个业界传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技术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当然,“云计算”并不完美: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有时并不可靠,而且离线就无法使用。不过,这一发展方向非常明晰。简单胜过复杂,人人可用胜过排他,力量将越来越多地掌握在用户手中。
这些趋势将会产生三个重要的结果。第一,更多新应用可以在现有软件和协议的基础上构造出来。改造可以比发明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已有网络内容的基础上创建新内容将会更加普遍。例如,环保主义者珍妮·古达尔(Jane Goodall)就在自己的博客中使用了Google Earth,目前是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自然。
第二,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不断的创新保证了产品快速更新,而且价格越来越低。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用户就会转投提供免费服务或更佳功能的其它网站。第三,内容的创新、消费和传播正在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预计,2002年全球共生成了5EB的数据,比1999年增加了一倍。换种更形象的说法,电视机要播放4.07万年,才能消费掉这些数据。
这样的结果的确非常诱人:把简单、直接的技术交给用户,他们就会创作并共享内容。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领域总是离不开人的交互,美国Myspace、英国Bebo、巴西Orkut、韩国Cyworld、以及日本Mixi等博客和社交网站就是最好的例子。2007年,在亚洲和学生中流行的虚拟社区将成为主流。政治家可能声称社会正在分裂,但网络社区却一直持续发展。网络可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对知识的渴望、交流、以及归属感。
当然,潮流并不是宿命。正如一位体育记者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写道:“最快、最壮的人并不一定能获得比赛的胜利,但这样的人的确更有希望获胜。”我们支持互联网,因为我们相信互联网依然处于上升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