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很多事情的答案终于要留待2007年,当然,也许还要不止。
对于海尔和方正的领导人而言,年终岁尾的日子更加难以消停,对于坊间流传日盛的 “海尔洽购方正电脑”一事,他们都有太多的措辞需要仔细斟酌,否则,一不留心,“措辞”就变成了“错词”。其实,所谓措辞,大部分多是一个时间的变数,因为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蒙蔽所有的人,因此,措辞的主要目的,就是争取在预计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蒙蔽尽可能多的人。
让我们先看看“海尔洽购案”中双方的措辞,一方面,方正科技发布公告称,经过向大股东——北大方正集团求证“海尔洽购方正科技”之事后,北大方正集团发函表示目前没有和其他公司洽谈过股权转让事宜,并且,北大方正集团将会继续支持方正科技的发展。
另一方面,海尔内部人士则承认洽购方正电脑的意图,并有消息称,海尔甚至下发了名为《关于传言“海尔入股方正”信息的统一口径》的声明,该声明提到,目前可以承认海尔在两三年内将收购一家非常有规模的企业,而如果员工被问及海尔入股方正科技的好处,可以从品牌、研发、渠道等方面拿出证明。
双方这样的措辞,给外界的解读空间是如此之大,因为,在以往无数的并购案中,都能够见到双方类似的表态。
洽购二字分解开来应该是洽谈收购,那么且不论双方能否谈成,海尔最终会不会收购方正,单说海尔该不该收购方正,估计大多数人觉得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联想呢?
经典 VS 笑谈
在联想正式公开并购IBM的PC部门之前,对于市场传闻所称,联想正与IBM在美洽谈收购其PC部门的事宜,并有联想高层正在美国就收购事宜与IBM进行谈判,联想与IBM新闻发言人均信誓旦旦对这一消息加以否认,而仅仅数月过后,一个交易金额达到12.5亿美元的跨国并购案就堂皇出炉了。
与当初IBM所面临的情况相似,方正尽管是国内PC销售的第二大企业,但在个人用户市场,方正品牌PC比较少见,其主要客户为企业集团用户。因此发展空间并不宽广,加上目前PC业务的利润毛利率不到10%,转型应该是公司谋求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正在进行“配股”的方正科技,在其配股说明书上也已经直言,配股募集的人民币8.3亿元的资金将全部投资于PCB(印制电路板)产业,其原因在于:电脑业务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发展存在风险。
反观海尔,海尔在家用电脑方面已经成为中国的老二,但商用电脑方面不足,方正电脑在商用电脑领域是中国市场的老二,并购方正科技的PC部分,可以补足海尔电脑的短板,同时在规模上可以达到海尔成为PC航母的目的。
此番海尔、方正所为,与联想、IBM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再加上汉语言开放式解读的特征,海尔成为联想翻版的可能性极大。
不过,虽然可称其为翻版,但是相比起来,海尔的花费要比联想的花费要少得多,资源重新整合也要容易得多,各方面的可预见性和可控性也要强得多。因此,如果说之前人们把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称为经典的话,那么,如果海尔此番能够得手,这个经典的接力棒就要交到海尔的手中了。对于联想而言,失去了“经典”的同时,还完全有可能由于最终对IBM的整合失败而沦为“笑谈”。
朋友 VS 对手
联想和海尔,一个IT领域的老大,一个是家电领域的龙头,本是井水不犯河水,两家企业的老板也是惺惺相惜,经常双双出入于各种公开场合讲经论道,互相恭维。但是,随着各自市场的饱和,也难免产生了“市场还是别人的好”的年头,两家企业的产品线也慢慢有了些交集,不过,因为一时半会还算不上对方的主要对手,到也基本上算是相安无事。
但是,从2006年底开始,这样的局面将从此不复存在,在渗透进数码产品、手机等周边领域之后,海尔正式吹向了进军联想主阵地的号角,海尔进军PC的战车已经启动,正如海尔计算机事业部营销总监周兆林所言,“海尔有现钱,想买,几天就可以搞定,不想买,几年都不会有结果。可选择购买的企业还有很多。只要有实力,联想还能购买IBM的PC业务呢。海尔认准了谁,购买都有可能。”
的确,即便收购的不是方正,也会是其他企业,对于海尔而言,收购方正科技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海尔步步紧逼,联想该怎么办?如法炮制,也抄对方的后路,开始做家电?恐怕还真不那么容易。
海尔洽购方正,为难的不是海尔,更不是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