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师
赛迪顾问刚刚公布的《2006—2007年中国计算机市场研究年度总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计算机市场销售规模达到5689亿元人民币,其中,软件和IT服务分别实现了17.8%和26.3%的增长。而2007—2010年,2011年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1586.8亿元。其中硬件设备的发展相对平缓,软件与IT服务将实现较快的增长,尤其网络服务发展更为迅猛。至2011年,硬件在计算机中的比重将下降至50.2%,直逼半数大关。中国IT市场将越来越呈现出“软化”的特征,与此同时硬件产业的发展也进入缓慢增长理性时期,消费类产品市场却表现得异常活跃,成为产业里拉动的增长主力,消费类市场在强劲增长的同时也表现越来越娱乐化的特征。在IT产业不断“软化”和“娱乐化”的产业特征下,2007年中国的IT厂商如何把握商机?
IT消费类走上娱乐化道路
从iPone发布引起的轰动,从Comdex的没落到CES的隆重举办,无不证明着IT消费类产业娱乐化时代的到来,在整个IT产业进入理性平缓增长的今天,消费类IT产品再次成为高增长的亮点。根据赛迪顾问的预测,ICT的产业融合,将在技术进步与应用普及的推动下迅速从朦胧走向日渐成熟,从蓝图走向触手可及,从而为计算机产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新市场机会。除了以IPTV、流媒体为代表的业务将对存储、服务器的需求增长作出显著贡献外,MESH的推广将进一步激发笔记本电脑、智能PDA等移动计算产品的需求释放,越来越多的ICT融合终端将爆炸增长。
在消费类IT产品爆炸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娱乐化的产业特征:产品营销方式娱乐化、体验使用娱乐化。与此同时,网络社区对于大众购买决策的作用也迅速攀升,在许多消费用户中的可信度和可参照性大幅度超越媒体广告和传统IT导购网站。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中小企业采购负责人,都会在选购品牌和型号的时候前往人气较高的IT网络社区了解其他用户的使用感受和评价,作为自己的决策重要依据。这一变化显示了Web2.0时代,网络对于大众消费的深刻影响。
厂商如何在这样的特征背景下抓住自己的商业机会,构造竞争力?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庆狮认为真正创新的机会其实是在跨学科的地方,对于这个IT消费产业娱乐化的时代,中国企业其实拥有了更宽广的创新空间。IBM大中华区电信部总经理俞伟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为是决定消费市场与产品最关键的导向因素,中国用户群有丰富、超前而典型的行为特征,中国完全可以设计出最创新的消费类产品。而对于一些先知先觉的中国厂商,已经开始注意到消费类娱乐化趋势与社区对消费类大众的特殊影响力,除了大量明星代言的产品,很多厂商已经开始悄悄针对社区进行网络的营销。
SMB与边缘城市成焦点
一直以来金融和电信都是中国IT市场采购的标杆行业,经过数年的持续建设,其所采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12金字工程的需求拉动力开始趋缓。中小企业市场将继续成为IT厂商追逐的主要目标,在2007年,中小企业市场是中国行业利润不断下滑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与此同时,对于台式PC为首的成熟硬件产品,向4--6级市场寻找发展空间已经不是趋势,而是现实,对于众多的消费产品,3级以下城市的表现将决定着各路豪杰市场地位的排定。对于行业级产品,华东、华南、华北的新兴边缘城市的贡献也将日益显现。中小企业与4-6级市场将成为2007年中国IT市场当之无愧的竞争焦点。
中小企业高速成长的需求和PC服务器的技术快速变革,都使得PC服务器市场的竞争出现白热化竞争的态势。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07-2011年,中国PC服务器的市场复合增长水平将达到13.7%,2011年市场容量有望突破2200亿元。但是,2006年HP、Dell、IBM三家的市场份额达到65.8%,新的一年中国厂商如何突破?
赛迪顾问CEO李峻认为,整合创新技术、借助本地化的资源优势,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实现高端崛起,在产品、技术、服务上实现全方位的突破,是中国生产的服务器品牌走出重围,决胜未来的关键。这些年,浪潮、曙光和联想为代表的企业,无论在技术创新还是推动中国高性能计算的标准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07年中国的高性能计算标准有望出台,而Intel在服务器芯片上的更新换代加上Microsoft在企业级系统与国内合作的加强都使得中国服务器产业的进一步突破有了更好的产业基础。而过去的一年,中国服务器市场透露了很多并购与整合的信号,对于国内企业来说,通过整合与并购,寻求更多的资源整合,尤其是在系统架构与应用服务上的创新资源聚合上,将使中国企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而对于中小城市与中小企业,中国厂商本来就拥有熟悉客户和渠道以及价格的优势,应该说中国企业在新一轮SMB化和边缘城市化的IT新扩张运动中更有机会,关键看自己如何把握了。
软件抓分工协作创新做强
随着中国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区域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加大,国家软件正版化的力度不断加大,为中国的巨大内需市场提供了很大的舞台和空间,加上开源软件与SOA软件架构带来的软件产业的改朝换代,都让中国的软件产业完全有能力尽快成长起来。但其实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即便是今天这样的市场规模下,中国依然没有一家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软件企业。如何做强依然是2007年中国软件企业面临的头号难题。
赛迪顾问CEO李峻博士在回答《中国电子报》记者问题时说:“中国和印度的软件企业比起来,没有很强的软件企业,很关键的一点是中国企业基本上面对的是内需市场,内需市场的不成熟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中国企业的软件产品缺乏通用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进一步做强和进一步国际化的时候。”所以面向更大的市场和做更通用的产品,应该是中国软件企业在2007年应该重点发力的地方。对于软件产业做强,相关专家不止一次呼吁,需要更多的专业分工,给每一类企业机会的同时也能让自己更为专业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庆狮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要想具有创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抓住突破口。当今的信息产业特点是应用第一,服务第一,网络本质就是服务。软件的缺点仍然是不能彻底解决可靠性、群体工作自动化和自然化的问题。信息检测难点、缺点依然是不能按内容检索。第二个突破口是在跨学科的地方,成千上万的聪明人没有搜索到重要的科技宝藏,往往存在于需要跨学科的知识领域当中,在人们通常认为不可能做到的地方。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文京认为,中国工业是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同时开展,中国具有世界级的电信基础设施,更重要的一点。中国正在形成世界级的管理软件的土壤,越来越多的先进制造业在往这个地区集中,另外中国的本地企业经营和管理上也越来越多的创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管理思想和管理创新的前沿,所以中国完全有理由成长起世界级的管理软件和世界级管理软件的厂商。
应该说,尽管目前中国软件产业的整体水品还不够强、巨舰型的企业还没有产生,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很多产业做强的利好消息,比如说中国Linux的产业环境得到不断的优化,Linux在政府相关行业的应用不断深入;中国生产的平台软件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中国公司成为OSOA标准联盟组织的成员,积极推进SAC和SDC的标准制定;中国厂商在加强在协同软件产业链的分工与协作,不断细分化和产业化慢慢形成风气等等都为2007年中国软件产业的突破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