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蕾丝———一个美国女人在中国(1934-1974)》(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1版)的封面上,是格蕾丝和女儿在天津非常著名的戈登堂前的老照片;封底印着她回答记者的一句话:“我嫁给他是因为我爱他、仰慕他,这也是我有生以来最想做的事。”抚摩着封皮,拨开旧时云雾,可以想见,格蕾丝在怎样通过文字传递亲情、爱情,并交给我们关于一座城市的沧桑历史风貌和记忆。
它不仅是一个美国女人在中国的“个人爱情史”,还是一部个体的社会史。区别于惯有的男人写“史”,它来自女性视角和体验,来自民间和异域者的心灵。点点滴滴的中国往事,构成一只巨大而细微的时间沙漏,使我们有幸窥见到几经变迁的时代对生活的双重纠缠。
本书记录动荡的历史中异国普通女性的命运,那灰色夹缝中的执著,追求真理和爱,敢于直面艰难、困惑和失望的勇气,以及在“下”的姿态,毫无疑问,都将使读者获取一面反观生命良知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