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有关文件,为做好当前和今后5-15年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工作指明了方向。信息产业部据此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对推进信息产业服务“三农”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
农村信息化的问题是重要问题,无论是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是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期“对话”就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官员、学者、企业界人士为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建言献策。
嘉 宾:
朱高峰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 伟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
杨培芳 信息产业部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李伟克 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史 炜 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政策室主任
裴爱华 中国网通公司副总经理
栏目主持:史秋实
信息化有助于缩小经济鸿沟
主持人:为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信息产业部在全国各省市信息产业厅(局)、通信管理局设立了农村信息化工作指导部门,全国电信运营商委任公司领导分管并领导专业部门负责农村信息化工作,农业部在全国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设立了农业信息化职能机构,97%的地(市)、77%的县级设置了农业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83%的地(市)和45%的县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47%的乡镇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大家如何看待这些数字和目前农村信息化的普及情况?
陈伟:这些数字让更多的农民感受到了信息化,也说明信息化的应用在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手头也有一组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是关于村村通电话工程建设的:两年多来,有2000多亿元资金用在村村通电话工程上,新开通了67000多个行政村的电话。到目前为止,全国行政村通电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8.7%,全国有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现了村村通电话。这些成绩的取得,社会各方面,尤其是电信运营企业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正是以村村通工程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推进,网络建设的发展,通信服务的提供,为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方面,运营商各显神通,为了更好地为农村信息化服务,都结合自己的特点,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中国电信在浙江,中国网通在河南,ChinaMobile在广东省的边远山区,四川联通在四川省,卫通、铁通在全国相应的地方都成功地推进了农村信息化建设。
主持人: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在基础设施以及技术上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从“电网改造”、“普遍服务”到信息下乡、信息进村的“村通工程”,从“农民电脑”、“电脑农业”、“农民网校”到“户联网工程”,从卫星通信到地面接入服务,以及RFID技术和SCDMA400系统的推广应用等,这些名词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
杨培芳:有些情况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从事电信工作的都知道,中国电信行业改革开放20多年成绩斐然、世界瞩目,网络的装备水平应该说是世界一流,但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水平还是很落后。
我在互联网大会上讲过,中国农村地区信息化方面很落后,有媒体转载说中国电信行业很落后。实际上我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电信相对来讲发展比较快,二是信息化还不够。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按照工业思维的模式,一个国家只要有了钢铁就有了国际竞争力。年龄大的同志都知道,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现在中国的钢铁产量达到3.4亿吨,但是这并不代表什么。中国目前电信设备比过去要好、发展也快,但在30多个国家综合信息化指数的排名中仅排第27位。这也就是说,虽然中国的电信业发展了,但信息化的综合水平还很不够。
主持人:实现农村信息化,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杨培芳:中国人民大学何伟教授到农村考察后说:没有想到信息通信对解决“三农”问题有这么大的作用!可以设想一下,农民通过上网,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农民得病后到北京、上海看病,把家里的牛羊都卖掉了,有的甚至把房子都卖掉了,费用达上万元,如果实施远程医疗,几百元可能就会解决问题。联合国曾经做过一项调研:先进的信息技术在边远地区使用价值高于城市。
我曾经到河北一个不是很发达的县城考察,看到校区里的居民每个家庭都有可视电话,而且校区里的居民都是视频上网,30元包月,普及率很高。现在我们整天讲后发优势、跨越发展,这就是跨越发展,带来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是非常大的。整个中国在25年前就是世界的农村,经过25年发展达到这个程度,经济价值不言而喻。
朱高峰:过去,中国的数字鸿沟比经济鸿沟还大。但是数字鸿沟不仅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问题。现在如果我们不能缩小数字鸿沟的问题,就意味着缩小经济鸿沟也面临严峻挑战。如果能够有效缩小数字鸿沟,就可以通过缩小数字鸿沟来促进缩小经济鸿沟。这就要求信息领域各企业、各种组织,要为社会发展、为农村发展、为农业发展做更多的工作。
发展瓶颈亟待突破
主持人:中国农村信息化综合水平不高,问题出在哪里?
李伟克:农村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农民和农业化组织信息使用的文化知识准备不充分,目前他们最欢迎的仍然是能够言传身教的直接示范和交流方式。另外,还有信息资源不足、增值服务几张皮的问题,优惠政策制定以及最后一公里试点问题仍然没有破题。
陈伟:的确,农村信息化推进已经到了深入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看到国务院各个部委、各大系统、各个方面都在努力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忙碌,我认为目前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是农村信息化进村以后怎样入户。城市怎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信息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农村不是一公里的问题,因为到行政村可能若干公里,而且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到了村以后,尤其到了行政村,还有自然村,再向农户延伸,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不到农户又怎能起到信息化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呢?所以进村以后入户问题是一大瓶颈。
第二个瓶颈是信息内容的整合。这方面我们已经看到各大运营商都使出看家本领,深入农村的营业厅,通过营业厅的营业员发挥着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农村、农民所需要的信息特点和专业性非常强,比如防止禽流感,养鸡、养鸭不是搞IT、搞通信的长项。现在一个关键词输进去上万条信息弹出来,信息的海洋到了农民手上,农民怎么筛选?谁对信息的发布负责任?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发展农村信息化还是隔靴搔痒。
第三个瓶颈是资金。在发展农村信息化方面,政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仅靠政府财政推动是不可能的,靠企业赞助也是不可能的,要积极探索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信息化运行模式。我认为在推进农村信息化方面,运营商、设备开发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都应肩负起责任。其中,运营商是关键,怎么做到取之于农民又服务于农民。
裴爱华:其实,建立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提高信息利用水平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重要的问题。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最终需要具体人员落实实施,但是现在农村还缺少这方面的人才。中国网通现在正探索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比如收集智能信息,辅导辅助农民使用,通过培训考核等手段提高农村信息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业务能力,并给予适当的待遇;设计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农业信息员积极性,促进农村信息利用率和利用水平的提高。希望这些措施能够使农业信息制作及应用实现良性循环。
史炜:农村通信落后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一是自然环境差,比如现在西藏、青海的一些地区,目前交通、用电问题都没解决,又如何解决通信问题。对于这些地区,要尽快解决通信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经济政策层面的问题。尤其国家转移支付制度没有建立之前,在没有补贴制度的情况下,对于企业来讲,谁也不会把钱扔在边远的大山里。
其次是财政分配的差距。中央财政积累与20年前比有的是钱,建设三峡大坝、实施南水北调,甚至沿着青海湖修一条水系,中央财政的投入都很大,现在的问题是国家能否把财政投入放在最合理、最有效、最急需的地方。有一点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在法制化的基础上,如何使国家税收在转化为财政收入后的使用更加透明?
农村通信到底需要多少钱?其实真用不了多少钱,仅占GDP比重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就是挤不出来。在别的项目上,比如今年上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安徽、江西两省更是分别达到70%和80%,然后在治理过程中,1亿元以上违规项目又全部停下来,这得浪费多少钱,这些钱如果用来建设村村通工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怕是早解决了。所以财政分配的差距是重要的原因。
政府应成资助主体
主持人:也就是说财政分配一定要大力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李副主任,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伟克:信息的生产消费分配是受政府扶持的,因为农业消费是弱势行业,但其具有社会效益,所以政府要扶植和保护这些工作。
在这一过程当中,信息服务,特别是信息本身不可能简单地用商品的经济效益来衡量。一是农业受自然生产和市场影响的风险较大,农业团体和农民这些社会群体对信息的消费能力有限;二是由于农业生产有较强的地域性,信息服务产品不可能处处适用;三是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更新快、人才要求高、资本密集等特点,从事信息服务的企业的收入很快又转化为新投入,积累率较低,企业难以在农业信息市场化中完成资本积累。因此,不能简单沿用城市信息化和信息产品交易的模式来指导农村信息化。
主持人:问题很多,而意义又重大,那么政府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李伟克:政府公益服务和市场开拓相结合是影响农村信息化投资能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信息组织增值服务能不能很好定位的关键。
农产品产销与其他行业不同,它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生产和交易行业,因此农业的产销服务和信息资源开发比其他行业复杂。农作物以及动物的生产再生产非常复杂,信息无时无刻不发生变化,而且全球农业市场信息收集资源庞大。所以,要真正发挥信息及时有效的指导作用,就必须不断提供信息,每天每周不停发布。这些工作要企业承担肯定不行,只有在政府确定长期的运行资金以后,才能启动市场服务系统。
在大多数国家,市场信息服务是公共产品范畴,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持续不断的农村信息公共品供应问题,解决财政在信息服务中的供给能力问题, 而农村公共品应该由政府、市场、企业、非营利机构共同提供资助,当然政府应该成为长期的主体。
我注意到,政府再分配资源在出现一定的利润后而引发竞争,出现寻租行为,这会使得公共品评价差异性加大,导致很多服务效益的评价缺乏真实性,产生信息不对称。因此要理性看待政府走的弯路和理性看待企业参与其中的作用。目前,政府应研究制定对公共品投资效益的评价和考核方法,规范农业信息服务评价体系,否则可能导致既然市场能解决,为什么还要财政投入,使得政府回避自己的责任。
陈伟:按照部署,信息产业部正在推动全国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这项工作已经得到业界广泛响应,六大运营商以省级公司为主体主动融入当地政府组织实施的试点工作中。
现在我们已经收到山东、江苏、黑龙江、河南等十多个省的申报。我们的想法是以当地省政府为主体,在其领导下,把有关的部门整合起来,把信息产业链上所需要的环节和企业整合起来,形成合力,解决进村入户的问题。我们提出入户不是遍地开花,而是首先解决专业户、龙头户和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农户,让信息化的手段和服务与他们经济增长点紧密结合,提供急需的信息服务。我们将重点解决入户问题、内容的整合开发问题、信息本地化和权威性的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机制的探索问题以及保障问题。
当然,很多问题首先必须领导重视,信息化工程就是首长工程。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我们要求试点的省、市、县、乡、村几级领导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坚决落实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落实到位就是财政投入,希望地方财政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适时采用特殊手段
主持人:对于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各位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朱高峰:农村信息化的关键问题是,第一要因地制宜,信息的内容要本地化,包括科学技术、经济、市场信息,都需要本地化。而且无论是信息内容还是信息传递方式都应该是多样化、本地化,以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标准与多样化之间要兼顾,不能说要求标准化就要全国实施同一个标准,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信息化产业。
第二要大力加强对信息内容的分析加工。这项工作很庞大、也很困难,恐怕要比解决技术问题更困难。农业跟自然气候一样,市场有大年小年之分,某一个产品今年是大年,明年就是小年。如果今年是大年,市场都种这个产品,供给超过需求一定程度,产生价格暴跌;小年大家都不种,价格又上涨。这种情况的不确定性对信息统计来说是一种挑战。另外,农业生产周期长,受气象等因素影响大,所以信息和市场的变化容易脱节。
第三要形成产业链。从信息的生成到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整理再到传递、接收、分发、应用、反馈,这样一个产业链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工作。目前的情况是中间强两边弱。如何整合这个产业链,需要我们认真考虑。
最后,农村信息化工作公益性和经营性要结合,不能完全考虑经营性,也不能完全考虑公益性。如何把公益性和经营性结合好,政府怎么制定相关政策,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李伟克:发展农村信息化,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亚洲各国农业信息市场建设都是由政府长期资助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强调以政府为中心的电子政务政府。
史炜:我一直在思考解决村村通的经济对策和手段,我认为需要政治、经济组合方法解决。政治层面,就是人人都有通话的权利,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经济手段,如何使转移支付发挥作用。
另外,解决农村信息化还可以变直接转移为间接转移,全社会分摊转移成本。前些年转移支付之所以没能实施,大家认为是一碗水没端平。比如国家财政将资金投入到中国电信、中国网通、ChinaMobile,但是要想再把钱从其口袋中掏出来就难。
目前中国要尽快解决村村通问题,尽快使每一个农民都可以享受到通话的服务和权利,就必须采取政治和经济相组合的方式,而且是特殊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