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他运营商的实业公司还在纠缠于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后如何改制,并与国资委就有关补偿金的问题上讨价还价的时候,中国电信的实业公司已经悄然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并在9月底在Hong Kong进行了一次低调路演,以便年底赴港上市。
中国电信实业公司通过此次打包上市,从资产上可以形成相对统一的整体,从业务上能够体现出规模效益,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获取更充足的资金,重新投入到既有优势的产业当中,以寻求进一步发展,这对于处理中国电信存续资产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所以业界认为电信实业将受益于上市,原因有三:一是获得发展需要的资金,二是可以提高整个中国电信集团的管理水平,三是服务中国电信以外的客户。
不过这次电信实业上市似乎是为筹资而上市,急于为实业公司寻找出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实业与主业间关联交易太密切。
按国资委的思路,国有企业辅业改制的原则是能不控股不控股,能不参股不参股,国有股份完全退出最好,为此制订了补偿金制度。对于改制后国有股份占51—75%的为不脱军装改制,不能拿补偿金;改制后国有股份占30—49%的为脱军装改制,拿补偿金,员工身份改变,企业经营受关联交易的限制;改制后国有股份占30%以下的为脱军装改制,拿补偿金,员工身份改变,企业经营不受关联交易的限制。
由中国电信集团、广东省电信实业、浙江省电信实业联合发起设立的中通服公司,股本总额为39.6亿元,三家发起人分别持有总股本的91.5%、6.2%和2.3%。显然是典型的不脱军装改制,员工身份没有改变,实业公司经营情况与关联交易密切相关。王晓初在为10月25日召开的特别股东大会而发表的董事长函件中明确承诺,在同等条件下,上海、浙江、福建、湖北、广东、海南等六省市电信公司每年接受中通服的通信工程设计、施工及监理服务总量不低于当年度资本开支合计总额的12.5%,维护管理服务的合计总量不低于人民币13.3亿元。
第二,业务包装主要迎合投资方的认可。
中通服公司的经营范围将涵盖通信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与咨询;通信器材的生产销售、实业投资及投资咨询、广告业务、房屋租赁、物业管理等十数项业务。由于国内3G前景不明朗,导致通信建设这块事实上营收下滑,而公众业务,如软件应用、连锁网吧等,市场培育并不完善。
中国电信也坦承,在筹备实业公司上市过程中好像也没有搞清其主营业务到底是什么,从开始泛泛的通信建设、IT应用、公众业务以及综合业务,到后来所谓细化的通信建设、内容和应用、外包三大块,一切的调整与包装都显然是为了迎合投资方的认可,而没有结合实业公司自身的实际。实业如果改制上市后还受命且依附于主业,其前景可想而知:如果运营商遇到发展问题,实业公司将要面临生存问题;如果运营商遇到生存问题,实业公司将要面临生死问题。
第三,如何实现效益,拓展市场思路不明确。
被打包上市的各实业分公司的良好业绩,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各自的电信运营商,与其具有很强的关联交易,因此在上市过程中,如何说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后续发展潜力是一个挑战。因为各实业分公司目前虽然打包成了整体,但毕竟只经过了一个简单的合并过程,并没有进行深度的后续整合,新公司能否协同,是否具有竞争力也是一个问题。
实业上市是一种转型,其最深刻的含义是融合,不仅是技术的融合,更是产业链的融合,价值链的融合,如果,实业要想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这个融合做深做透,发展业务要讲究效益,使之成为实业的利润来源中心,需要彻底抛弃不计效益的业务发展行为,做精做实。而如何将服务对象从主业拓展到其他通信运营商,怎样全面介入运营商的各种业务,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也是实业公司上市前应该考虑到的重要问题。
可以说,实业上市主要目的是想方设法来盘活存续资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但如果实业公司无法驾驭自身的角色,找不到在通信运营商的服务商这条价值链上的位置,无法成为成为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和宽带通信及多媒体服务提供商的一个组成部分,无法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即便能够改制上市,也难以改变依附主业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