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担忧,中国的电信业改革可能会因为垄断的再生而付之一炬。
中国电信曾一家独大垄断市场,2001年中国电信分家,形成了电信、网通、联通、移动、铁通、卫通、吉通7家运营商竞争的格局,初期改革的目的是要打破垄断,通过体制改革逐步激活电信业的竞争活力。事实证明此回改革的确起到了鲶鱼效应。但改革进行了5年之后,国内电信业似乎正重新回到改革的初期状态,ChinaMobile正逐步重演当年的中国电信。
近日,移动、联通、网通、电信等四大电信运营商相继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的中期业绩。最早拿出成绩单的ChinaMobile表现抢眼,利润跳跃式增长,超出市场预期:ChinaMobile在上半年的净利润为302亿元,同比增长25.5%,每股盈利1.52元,营业额上升19.6%至1370亿元。联通、网通则相形见绌,联通净利润28亿元,同比增长20.2%,每股盈利0.223元,营业收入467.7亿元,基本算是达标。而网通的业绩则多少有些惨淡,营业额431.81亿元,净利润为70.9亿元,同比下滑7.7%,尤其是固话业务量持续下滑。这是否意味着:国内电信业的“马太效应”正在上演?
移动抽血
目前,国内电信行业正走上一个谁都不愿看到的轨道。虽然当初在对电信分家、吉通网通并进电信的南方资产等一系列改革上,大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论,但现在的竞争局面却是明显背离了当初的改革初衷。有专家表示,ChinaMobile正在扮演着电信业嗜血者的角色,随着国内电信行业增量市场的逐步饱和,ChinaMobile的增长很有可能需依靠从其他运营商阵营中抽血来支撑业绩的增长。
如今ChinaMobile不论是在业务营收方面,还是在盈利数字上,都已经远远将电信、网通、联通等抛到了身后,甚至是后者的数倍或几十倍。今年1-5月,ChinaMobile、中国铁通、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的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0.2%、10.5%、7.2%、6.4%、2.0%。在个体业绩上表现更为突出,以中国联通为例,从2003年到2005年,各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5%、13.7%、13.4%;增量市场份额分别为28.9%、10.9%、7.8%。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增量市场份额都在下降,特别是增量市场份额,下降明显。
可以推测,如果电信行业不出现大的重组或政策调整,ChinaMobile继续领跑电信行业已是板上钉钉的事。而联通当初成立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移动一家经营的局面,国家也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和政策倾斜,比如成立初期,在资费上可低于ChinaMobile10%-20%,至今联通仍然手握这把利刃,但是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联通就如同难以扶起的阿斗,无法担当起与移动同台唱戏的重任。
而固话运营商遭到的话务量分流更为严重。随着资费的持续走低,手机资费价格已与固话处于同一个水平线,固话的价格优势丧失殆尽。虽然国家一直捂着单向收费的底线,但事实上一系列接听包月的套餐已经越过政策红线,达到了本地接听不收费的效果,给中国电信和网通造成了很大竞争压力。
竞争失效
无疑,这种局面并不是改革者当初所想。电信行业“长短腿”的现象已经成为市场有效竞争的掣肘,使电信竞争机制的改革濒临崩溃边缘,如果不能形成有效、健康的竞争局面,最后的结果将是大者恒大,规模小的继续萎缩。一些业内专家担忧,电信业的竞争已经严重失衡,一旦ChinaMobile之外的其他运营商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改革的成本将会更大。因此,促成电信业恢复良性竞争的政策必须尽快出台。
中国电信业在经过一轮分家和重组后,已经走到了第二个十字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将是影响中国电信业发展大局的一个关键拐点。但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电信业的现状远远比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更为复杂。过去,国家可以以行政手段干预,可以大动干戈地进行手术,现在移动、网通、电信、联通虽然仍是国有控股,但相继上市后,注定国家不能随便进行拉郎配式的资产划拨。
如何促成有效竞争格局是中国电信业面临的一道难题。3G也许可以成为中国电信业再次变阵的一个契机,因此,才会有一波又一波的重组传言层出不穷。当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难以奏效时,大家寄希望于政策上的推动改写游戏规则。
以固话运营商的转型为例,虽然中国电信和网通都在不同场合表示过对3G牌照的渴望,但如果不能彻底洗牌,网通和电信即使能拿到3G牌照,从零起步至少需要几年的缓冲期,而且,原有的移动运营商也不会坐等其壮大,可见,固话运营商想通过拿到3G牌照翻身的希望十分渺茫。固话运营商眼下都试图向多媒体服务提供商转型,以此来提高不断下滑的ARPU值,但不论是IPTV还是号码百事通、宽带业务等,都很难堵住固话语音话务量流失所形成的窟窿。转型不易。
“倒退论”不成立
改革遭遇的尴尬说明国内电信业正走在从计划时代到完全市场竞争的过渡期。国家想通过行政手段维系电信业的良性竞争,但由于电信业的改革已经步入深水期,因此,政策层面行事时必然会投鼠忌器。既不能完全靠市场行为来调节,又不能随便地祭出重组的猛药,国内电信业的市场结构失衡必须通过巧妙的方式来化解。
2005年,ChinaMobile在增量市场上的份额超过了60%,而中国电信、网通、联通分别有20%-40%的降幅,2006年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ChinaMobile1-6月份的增量市场份额已经突破了70%,超过了其他5家运营商的增量市场份额之和。正是这组数字让一些专家发出“改革倒退论”的说法。
这种论调有其幼稚一面。国内电信业经过5年多时间的改革,市场化运作手段已经成熟了不少,特别是移动电话市场,资费水平有了大幅度下降,用户数量不断飙升,规模效应降低了网络成本,在增值业务开发上已经显现出了市场化能力。在这中间,移动的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力最强。如果仅仅因为移动抢占了大多数的市场份额而将此归结为一种倒退,有欠妥当。
从全球电信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移动替代固话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国内电信业最终形成目前的格局是多种因素造就的,不能简单归结为“倒退论”。现在的局面预示着中国电信业发展已经到了十字路口,并且夹杂着重组、3G、TD、国际化等旁支问题,这要求政府平衡多方利益,做出一个最佳选择。既不能为了简单的平衡而遏制强者,也不能完全任由市场格局随意发展,而是要通过政策指导,形成一个多方有效竞争、保持国际竞争力和市场操作能力的电信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