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欧洲卖大米和美国卖土豆的例子,来解释同等面值下为什么美元和欧元比人民币值钱。
题目中所说的同样面值为什么美元、欧元更值钱,这实际上是货币购买力的问题。这需要考虑该货币在本国市场的购买力。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汇率基于的前提是国际市场和国际流通手段的出现。
在封闭的环境下则不存在汇率的问题,比如欧洲一斤大米需要1克黄金,但是在美国1克黄金可以换到一斤土豆,这种情况下欧洲1斤大米是无法换到1斤土豆的,因为欧洲人没有见过土豆的话,土豆对于欧洲方面就无价值可言,因此只有当欧洲和美国存在大米和土豆互换时,欧洲才能够用黄金换取美国的土豆。
这里黄金实际上充当了交换的媒介。
同等产量不同产品情况下GDP如何出现差异
但是问题是,由于每个国家的产量和需求各不相同,比如欧洲人抢购美国土豆,但是美国对于欧洲大米却不是很感兴趣。那么欧洲市场上1克黄金是无法等额的获得一斤土豆的,同时由于大米滞销和土豆对于欧洲大米的替代作用,欧洲大米也会出现降价,这导致欧洲市场1斤大米的价格也将跌至1克黄
金下方,相反1斤土豆的价格将会慢慢超过1克黄金。
考虑到双方都是使用黄金作为媒介的,如果欧洲只生产大米,美国只生产土豆,且产量相当,那么当年美国经济总量是超过欧洲的。
到这里为止似乎都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在黄金白银作为货币的阶段,由于黄金白银是一般等价物,因此是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同时黄金白银本身具有稀缺性,因此无法仿制和造假,因此时间久了国际市场就相关产品的价格达成了一致,并以固定的黄金价格标示,那么就意味着一个国际市场的形成。
这个比喻至少也告诉读者在纸币诞生之初,实际上各国的货币应该是1:1等额交换的,但随着国际价格的逐步形成,双方的购买力出现了分化。
如何通过发钞量来影响回避购买力
了解了最初国际交易的形成,我们来看看我们当前所使用的纸币。本质上讲,纸币本身是不具备价值的,他只能充当价格的符号,同时代表了政府的信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当一国政府发行的货币量等于流通所需的货币量才不会引起通胀和通缩。而一国发行的纸币量也必须象征性的代表所拥有的黄金白银量。
我们还是沿用刚才大米和土豆的例子。比如随着国际价格调整,土豆变成了1.5克黄金/斤,大米变成了0.6克黄金/斤,且当年两国产量相当都是1000斤,那么欧洲和美国都发行1000元即可,其中欧元=0.6克黄金,美元=1.5克黄金。这种情况下便不难理解,美元兑欧元大约是1.5:0.6,相当于2.5:1,即1美元可以换取2.5欧元。
这是最简单的理想状况。
流通中M2不足的情况
但是如果欧洲这一年突然人品爆发,大米产量翻番,在不考虑需求因素的情况下,欧洲人却突然变得木讷,拒绝增发新钞,由于欧洲GDP翻倍了,但是纸币数量却没有跟上,这时候便会造成我们平时所说的流动性枯竭,由于市场需要欧元进行交易,这时候欧元必须升值才能够满足市场买卖的需要,此时1欧元可以购买两斤大米才足以覆盖所有交易,因此欧元兑美元将会升至1:1.25。
实际交易中情况会复杂很多,但是总体而言欧元将出现升值。
货币超发的情况
如果欧洲这时候又开窍了,立刻增发了一倍货币,那么美元兑欧元将重新回归2.5:1。
但是很不幸的是,欧洲刚发完新钞,一场天灾导致大米减半,但是刚好那一年全球流行土豆大饼,那么欧洲经济将会衰退,但是由于此前大量增发钞票,尽管初期欧洲人稍微提高了大米的价格,但是很快欧洲人发现,即使买下了所有的大米,但是手中的欧元还有很多的剩余,那么持有大米的欧洲人将会哄抬米价,直到欧元可以覆盖所有的大米交易,但是对于美国那边而言,一斤大米还是0.6克黄金,但是欧洲方面需要4欧元才可以买一斤,意味着4欧元=0.6克黄金,那么1欧元等于0.15克黄金,所以欧元大幅贬值了。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国发行的货币量必须和实际交易需要吻合。如果超发将导致本币贬值,反之将导致升值。
中国存在货币超发的状况,且国际流通尚实力不足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全球经济和货币量总体处于同步增加的阶段,但是在经济增速和货币增发速度上存在差异,这是形成当前国际汇率格局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中国央行货币增发量较大,此前曾一度达到18%,这可能会对人民币的购买力形成一定的稀释作用。
此前,由于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比重还相对较小,因此货币增发导致人民币购买力有所下降的状况主要由国内市场消化。而相比较而言,美元有相当一部分在海外流通,且不计入美国的M2中,在加上美联储持续加息,因此美元的购买力影响有限。
同样的道理也发生在欧元身上。尽管欧洲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但是近几年流通中的M2大体持平,再加上欧洲结束购债,因此欧元仍维持相对坚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