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一轮经贸谈判刚刚在瑞典落幕,外界普遍预期的“突破性协议”却迟迟没有出现,而且在延长关税“休战期”问题上,美方还刻意留了一手。与此同时,川普总统虽口口声声称同意访华,但却提出一个条件。那么,中美瑞典谈判取得哪些成果?川普此举究竟有何用意?
当地时间2025年7月29日,为期两天的中美经贸会谈在瑞典结束。表面上来看,谈判气氛尚可,双方都用了“建设性”这样的正面词汇来形容会谈过程。但令人疑惑的是,在距离8月12日关税“休战期”不到两周的关键节点上,川普团队却始终没有敲下最后的决定按钮,反而将皮球踢回白宫,一切由总统定夺。
不难看出,美方虽然在谈判桌上摆出了合作的姿态,实际上却始终保留着随时翻桌的可能性。而川普以访华为筹码,提出“邀请是前提”的说法,本质上就是在试图塑造自己“主导谈判”的形象。
更值得玩味的是,川普虽然嘴上说“不主动会晤”,但在苏格兰的表态却泄露了他的真实想法,不仅希望中方正式邀请自己访华,还期待在年内促成中美元首会晤。他的内心算盘其实很简单,一方面营造谈判尚未完成的悬念,以维持对国内强硬派的交代,另一方面,又通过暗示中方“发出正式邀请”,为自己访华铺设体面台阶。
也就是说,川普留此举背后最核心的出发点,是在维护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形象。毕竟,随着中期选举临近,川普亟需在外交上制造政绩,而与中国达成某种程度上的贸易协议,无疑是他能用来对选民宣传“对外强硬但理性”的重要谈资。
但是,在当前中美贸易关系结构性矛盾未解的背景下,任何协议都注定是阶段性的、脆弱的。因此,川普不愿提前亮出全部底牌,只愿在“最后一刻”宣布所谓成果,这种拖字诀是他惯用的谈判技巧。
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此轮谈判虽然没有“拍板定音”,但赢家其实已然浮出水面,那就是中国。原因很简单,一是中国没有做出核心让步,二是美方反倒在多个关键议题上表现出妥协姿态。比如,尽管美国此前扬言将对中国产品重新加征超过100%的关税,但在谈判中,美方已默认将中方出口商品的关税压低至30%,而中方也仅将部分美国产品税率由125%降至10%,实质上是美方主动求和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在稀土出口、关键原材料供应和关税结构等议题上,美方未能推动中方松口,反倒是中方借机表明了对全球产业链的掌控能力。这使得美国不得不承认,继续施压最终吃亏的还是美国自身。因此,美方提出“延长90天休战”的请求,其实已经透露出一种底气不足的迹象。而川普提出的“需要中方邀请”才能访华,更像是一种为了面子设置的缓冲机制,既能暂时搁置内部争议,也为他未来接受访华邀请预留空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美之间的矛盾从此烟消云散,但至少证明一个事实,极限施压无法解决问题,合作谈判才是唯一出路。美方若想在谈判桌上拿回主动权,就必须放弃“加税”和“脱钩”的威胁策略,真正认识到对中国的打压只会反噬自身。而中国也将继续坚持“斗则俱伤,合则两利”的基本立场,做好应对一切可能的准备。
综合来看,中美谈判仍在轨道上推进,最焦灼的其实是川普。他迫切需要一个既能让国内满意、又不至于刺激中国的“双赢”结果。只不过,这场表演能否换来真正的协议,还要看他是否愿意放下虚荣面对现实。如果川普真能如愿访华,那将不仅是一次外交活动,更是中美新一轮博弈的关键转折点。但无论如何,在这场拉锯中,始终占据主动权和稳定节奏的,终究是那个被他反复试探底线的中国。
出处:头条号 @全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