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斯达康、中天、国虹自称会拿到手机牌照
继3月30日首批、5月27日第二批手机牌照出炉后,UT斯达康、中天、国虹高调向媒体表示,已在第三批手机牌照中获批。
早在7月1日,UT斯达康中国区CEO吴鹰就宣布,已获GSM和CDMA两网牌照,现在UT斯达康正静听国家发改委一锤定音。深圳中天通讯也已成为自我曝光的黑马,该公司市场部消息人士昨日表示,为庆祝获牌第三批之列,本月17日将举办手机获牌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公司的手机战略。
“这次一定能拿到牌照,”国虹通讯总裁秘书兼传媒总监陈足华也出面确认,目前国虹已经通过发改委所有核准程序。
搭不上第三批牌照快车的厂商们,又都跑去预定第四批的门票。昨日,万利达内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目前还不能确认是否在第三批获牌,但第四批牌照万利达一定会赶得上,而且第四批牌照发布会相距第三批很近,极有可能就在8月初。
华硕内部人士也透露,获牌批次“非三即四”,华硕正准备把在全球其他地区发布的近十款手机全部搬到祖国大陆,在上海投资15亿美元的全球最大生产基地也在加速建设。同时,清华紫光通讯、杰特等一批厂商也虎视眈眈。
从3月30日的第一批开始,国家发改委发牌动作渐快,有从两月一发提升为一月一发的趋势。今年发出的头两批手机新牌已经为市场增加了9家厂商、超过2500万台的设计产能,而第三批虽然全部名单未定,但预计增加产能超过1000万台以上。
“申请大战,然后是价格大战。”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向《每日经济新闻》感叹,现在手机产能过剩的局势危如累卵。4月份,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报告预警,今年会有2000万部手机积压,但在陈金桥看来,这个数字有可能增加50%,如果每部手机按均价1000元计算,会造成200亿到300亿的资金囤积。
Gartner分析师沈哲怡认为,生产过剩导致的市场重组是不可避免的,最终只能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据Gartner预计,在未来两年内,中国市场上将有1/6的手机制造商会被淘汰出局,到2006年年底,中国当前的手机制造商将只剩下25家至30家会存活下来。
陈金桥建议,目前应该考虑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抬高手机生产核准制的门槛,或者降低发牌速度,手机企业的数量需要加以合理控制,不然上百亿的“资金炸弹”一旦在手机市场炸响,后果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