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美人如酒,越老越有魅力。真正的贵族如诗,越读越有韵味。
她,跟赵四小姐一样登上《北洋画报》封面;她,在盛放的年龄失去丈夫;她,51岁成为"英国间谍";她,52岁时女儿被害;人生充满坎坷的她却活到了94岁,65岁时还在美国高速上驾车。
她就是人称中国最后一个贵族的名媛郑念。
郑念原名姚念媛,因为丈夫姓郑改随夫姓。
1915年1月28日,郑念出生于北京,后来随父母到天津居住。
祖父姚晋圻,清朝进士,曾积极参与戊戌变法,在北洋政府担任过湖北教育司司长。
父亲姚秋武被政府保送去日本留学,留日归来,担任北洋政府高官。
高山出俊鸟,名门出贵族。显赫的家世和优雅的气质、以及倾国倾城的美貌,让郑念数次登上《北洋画报》的封面,成为民国名扬天下的淑女。
那时的郑念,还在南开中学读书,还是一株含苞欲放的花朵。那时候,有幸登上这个画报封面的,还有16岁的赵一荻赵四小姐。
一旦登上这个封面,就成为声名远播的名媛。这就意味着,郑念不用奋斗,名誉、地位和财富唾手可得,像成为张学良女友的赵四小姐一样,靠容貌去成为显贵。
就像当代人说的那句最经典的话,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就能活得好。
那时候也确实有好多风云人物对郑念情有独钟,发起了一波波感情攻势。
可是一切出人所料,高傲的郑念认真地告诉他们,自己不是花瓶。
尽管找一个如意郎君轻而易举,但是郑念,这个自强不息的女孩,并没有靠脸、靠青春吃饭;而是拒绝了名利的诱惑,扔下了多少人艳羡不已的光环,脚踏实地、寒窗苦读,完成了学业。
中学毕业后,郑念走进燕京大学,心无旁骛读完了大学课程。而后,郑念漂洋过海,奔赴英伦,拿到了世界名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证书。
"别人靠颜值,我偏靠才华来吃饭",用这句网络流行语来形容郑念,再恰当不过。
是金子总会发出亮光的,是才女总要有人追逐的。在异国他乡,郑念这个举目无亲的女孩,遇到了一个像邻家哥哥一样善解人意、温存体贴的大男孩郑康祺。
郑康祺的家世虽然没有郑家显赫,但小伙子非常优秀,也拿到了博士证书。可谓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
郑念的父母起初当然不满意这起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旗帜鲜明地反对。但他们低估了乖乖女郑念的执着,这个平日里温顺像小猫的女孩,为了爱情决不妥协,还拿出家当尼姑相威胁。
郑念父母明白,依照女儿的性格,出家当尼姑是不可能的,但私奔却极有可能发生,一旦那样,郑家的脸可就丢尽了。得得得,可别敬酒不吃吃罚酒,干脆把这门婚事订下吧,何况小伙子也有才华,人也英俊。抛开出身不说,也算是对得起自己姑娘了。
学成归国,郑康祺当上了外交官,被派驻澳大利亚。郑念夫唱妇随,跟着丈夫来到澳洲。不久上帝送给了这对夫妇一个美丽的天使——郑梅萍。
有了这个小天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温馨了。
1949年,郑念夫妇毅然扔掉了国民党有关方面给他们订买的去台湾的机票,毅然决然留在了大陆。
这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那个庄严的声音宣告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他们热血沸腾,回到上海,要为新中国建设做贡献。
回国后,郑康祺担任上海市长陈毅的外交顾问,后来又应邀出任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建设社会主义,到处是一片莺歌燕舞的新景象。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场风暴悄悄向这个幸福家庭袭来。来的那么突然,叫人猝不及防。
真正的美,是从不放弃自己
丈夫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女儿一天天长大,像美丽的天使无时无刻给这个家带来生机。
可是就在郑念陶醉沉浸在漫无边际的幸福中的时候,厄运却悄悄向这个和睦幸福的家袭来。
1957年,丈夫郑康祺因病去世,只留下无助的郑念和天真无邪的女儿。丈夫的离世就像一座房子被抽去了顶梁柱,一下子垮塌了。
亲友们为她担心,过惯了养尊处优日子的郑念怎么能承受得住?
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郑念那么顽强就托起了这片天,撑起这个家。
她开始一边照料女儿,一边处理丈夫留下的工作,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公司高管对郑念的工作能力赞叹不已,在他们的提议下,郑念担任了壳牌石油公司中国公司的总经理顾问,郑念靠着自己丰富的知识和过人的才华,把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受到公司领导和同事的交口称赞。
虽然这个家不再是健全的,但她有心爱的女儿;虽然那片天空缺乏明快的基调,但她要活出自我。
在一片灰色和黑色的海洋里,郑念穿着旗袍,神采奕奕穿梭在人海,像寒冬里的一朵绽放的奇葩,像黑夜里一颗闪亮的新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线生机、一丝希望、一点寄托。
郑念在多年后回忆说:她那个家, "窗上有帆布篷遮,凉台上垂挂着绿色的竹帘。 就是窗幔,也是重重迭迭,有条不紊地垂着。沿墙一排书架,满是中外经典名著。幽暗的灯光,将大半间居室,都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下,但白沙发上一对缎面的大红绣花靠垫,却还是鲜亮夺目,扎眼得很。"
她在家的时候,多数时间都在沙发上,悠然地看书喝茶,疲倦的时候就走到阳台,仰望星空。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命运之神一点也不怜悯这个支离破碎的家,一场更凶猛的风暴又向这个家袭来。
1966年,所有的人都受到审查,祖宗三代有没有海外关系都成为审查的理由,郑念夫妇都曾在外国公司上班,没有理由不受到审查。
而凡是受审查的,几乎没有一个能过关的。于是,郑念就顺理成章成为"英国间谍"。在那个年代,再正常不过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有很多同时代的人经历过,打、砸、抢、抄家。几十个"全副武装"的人闯进家里,转瞬之间,家里一片狼藉。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劫,郑念出奇镇定,她没有向前理论,也没有掉一滴泪,反而若无其事地看着,好像面前这一切都跟自己无关。
第二天,家里跟过去一样一尘不染,郑念静静地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欣赏鲜花,喝着牛奶。
风暴既然来了,就势不可挡,一浪高过一浪。
这年9月,郑念被五花大绑带走,关进了上海第一看守所,她心爱的女儿也同时失去自由,被关进了牛棚。
在监狱中,她受尽了非人的折磨,曾经十多天被反绑着,皮开肉绽。每次方便之后,她忍着剧痛也要拉上拉链,维护着仅存的自尊。
同监的一名女犯人好心地劝郑念大声哭喊,以便让前来巡视的领导知道自己双手已经残废,以便让他们良心发现,对自己网开一面。
可是郑念一个名门之女,怎么会为了减轻肉体的痛苦,去不顾身份和尊严去向别人求饶呢?
当身体状况一天糟糕,精神面临崩溃的时候,她告诉自己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可放任。
当监狱外的那些人幸灾乐祸、得意洋洋来欣赏被他们摧毁意志的囚犯的时候,来到郑念的牢房却目瞪口呆。
别人的牢房里布满蜘蛛网,而郑念的牢房却一尘不染。别人牢房的窗户布满尘埃,郑念的牢房玻璃光亮如镜。别人牢房的墙壁布满裂痕,郑念用饭粒把旧杂志糊在了墙壁上,一尘不染。郑念还用旧毛巾缝制在一起,做成了脸盆的防尘垫。
这些人茫然了,他们百思不解。是什么力量让郑念这个女囚犯的内心,如此强大?
接着映入眼帘的景象更让他们匪夷所思:这个女犯人竟然做起了体操,自创的体操。
七年的牢狱生活,让郑念头发几乎掉光,体重减轻了三十斤,但郑念的意志依旧坚强,眼神依旧明亮,那是信念在支撑,贵族精神在闪耀。这七年中,她没有承认自己有任何罪行,更没有揭发任何一个人。
在被释放的时候,郑念既没有像有的犯人那样感恩戴德、千恩万谢,也没有像有的犯人那样热泪盈眶,受宠若惊。而是非常平静地要求他们平反、道歉,不然就不离开牢房。
1973年,郑念终于走出牢房,呼吸起自由新鲜的空气。虽然苍老了许多,但劫后余生,终于可以跟分别七年的女儿团聚了。分别的时候,女儿还是个孩子,这2500多个日夜,女儿是怎么过的呢?
可是,当她满怀期盼回家时,家里死一样寂静。
有人告诉她,女儿已经离世了,被杀后扔下楼,血肉模糊。听到这个噩耗,郑念如五雷轰顶,七年没有掉一滴泪的她,泪水夺眶而出。
她竭尽全力,忍辱负重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女儿吗?
女儿是自己活下去的全部力量,是自己活着的全部意义。
而今,所有的坚持都失去了意义,郑念的心被掏空了,一片空白。
但就在人们以为郑念要崩溃、倒下的时候,她擦干眼泪,坚强地活了下去。
因为他们说女儿是自杀的,跟自己听到的事实不符,她要弄清真相,不能让女儿死不瞑目。
真相终于出来了,杀害女儿的凶手找到了。
但她心平气和,没有哭闹、没有叫骂。用最理智的方法,为女儿讨回了公道。
孤独生活,高贵而终
1980年,郑念离开上海这个让她肝肠寸断的地方,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
异国他乡,孤独和病痛,失去亲人的悲伤,都没有让郑念倒下。
她说:"每天睁开眼都要满腔热忱拥抱这个世界,因为这是上帝赐予的。"
65岁的郑念开车在美国的高速上疾驰。
72岁的郑念出版了《上海生死劫》。
80岁的郑念神采奕奕穿梭于各地高校为学生做演讲。
90岁的郑念以女儿的名字设立了基金会,自助全世界需要帮助的人。92岁时,郑念她还亲自开车去郊游、跳舞。
2009年,郑年仙逝,享年94岁。
追悼会上,加拿大歌手Corey Hart为郑念创作的钢琴曲《Ballade for Nien Cheng》在上空飘荡。
文章最后,想起一段话:一个人是不是贵族不是看他的出身,真正的贵族是深入骨髓的,是在她离开的时候,还闪耀着贵族的光芒。
这样看来,郑念接受一个贵族的称呼,是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