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7日,社科院副研究员郭良在中科院学术报告厅发布《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本次调查目标城市设定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入户后由被访对象直接填答问卷。
以下为报告第四部分: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作为一种交互性的新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仅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体,更是表达公众舆论的载体,网络舆论通过网站的集中报道、网民评论和多方转载而实现。2003年,孙志刚、非典、刘涌、宝马撞农妇等一系列事件标志着网络舆论开始直接影响传统媒体、公众舆论,甚至影响到法律和国家政策,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力量。
网络社区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不仅有过去的聊天室(IRC)、论坛(BBS),也有交互式聊天的ICQ/OICQ/QQ或MicrosoftMSN,还有新兴的博客。这些社区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功能多样,规模、数量很难统计,但毋庸置疑的是,网络社区已经开始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
4.1 网络与媒介使用现代人生活在充斥着各种媒介的环境里,人们依赖各式各样的大众媒介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接收,这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分析(Pew Research Center),目前报纸的渗透范围正在下降,由1996年的60%下降到2004年的39%,而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功能则日益显著。从最近几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来看,其表现出的影响力、社会地位、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标志着网络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之一。
而媒介的舆论导向会直接影响大众的观念和情绪,影响社会的稳定等等。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媒介,它的出现带来了传统媒介生态的变化,社科院互联网调查在关心网络媒体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人们使用传统媒介的情况,并对二者进行比较。
4.11媒介使用概况社科院2005年调查表明,在人们使用的大众媒介中,电视仍然是强势媒体。在总数为2,367的被访中人群中,看电视者有2,312人(占97%),读报纸有2,028人(占86%),读书为1,335人(占56%),读杂志为1,252人(占53%),上网为1,153人(占49%),听广播为910人(占38%)。
图表 20 媒介渗透率(N=2,367)
由于2005年的调查主要在大城市进行,并且被访人群的年龄限定在16岁至65岁之间,因此,网络媒介的渗透率达到49%,大大超过了全国的均值(按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目前全国网民已经达到1亿。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的网络渗透率应该低于10%)。
而媒介使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使用的时间。每一种媒介的使用时间标志着使用者对这种媒介的依赖程度。从以下图表可以看出,网民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这种新媒体的时间达到了2.73小时,比使用报纸、书籍、杂志、广播和电影等其他媒体的时间至少多了一倍。
而网络媒体平均占用人的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媒体,这一方面和网络媒体的多重功用有关(比如,很多人上网只是玩游戏,采用的是网络的娱乐功能,而不是信息传播的功能。我们将在后面具体分析不同媒介在这两种功能中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互联网在媒介使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图表 21 用户平均每天使用媒介的小时数
4.11a 性别与媒介使用不同人群使用媒介的情况也不相同。就性别而言,男性和女性在广播、杂志、书籍和报纸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两者使用这些媒介的时间十分接近。但是,在上网和看电视方面,男女之间则有显著的差异。男性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显著多于女性,达到了人均每天3.02个小时,而看电视的时间则显著地少于女性。
图表 22 不同性别每天使用媒介的平均小时数
4.11b 年龄与媒介使用媒介使用时间的差异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最为显著。除了阅读杂志的人群的年龄差异不显著外;不同年龄的用户在上网、看电视、读报纸、读书和听广播方面均有显著的差异。这表明了在快速增长和变化的社会中,可能会加速形成的不同年龄层之间的差异。年轻人上网和读书的时间显著多于年长的人,而在看电视、读报纸和听广播方面所用的时间则显著少于年长的人。年龄段超过45岁的人群比年龄低于31岁的人群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整整多了一个小时,而平均上网的时间则少了一个多小时。年龄段在16-30岁之间的年轻人读书时间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多了一倍,显然与这一年龄段的人群里学生的比例较高有关。
图表 23 不同年龄平均每天使用媒介的时间
4.11c 职业与媒介使用图表 24 不同就业状况每天使用媒介的平均小时数
具体到不同的职业,人们使用不同媒介的时间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不同职业的人在上网、读报纸、读杂志和听广播的时间上差异不显著,而在看电视和读书的时间上有着显著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