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重
当音乐的无线下载从彩铃变成整首歌曲时,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下载音乐的长度,而是整个产业链结构。原先连接内容商和运营商的SP在整曲下载时不再适应,内容商和运营商之间新的桥梁正待搭起,从唱片公司到设备供应商、手机设计商、终端厂商、运营商以及SP们竞相拿出自己的数字音乐平台,争夺这一新的市场空间。
中国的数字音乐下载业务(包括宽带网上的和无线的)占全国GDP的0.06%,而全球的平均比例是0.14%。中国无线音乐市场现在的规模在27亿元左右,有机构预计在2010年能达到170亿元,到2015年会达到300亿元的市场空间。
促成无线音乐产业飞跃的主要因素就是从彩铃到整曲下载的过渡,统计显示只有10%的客户选择彩铃业务,但有60%的客户会下载整首歌曲。随着中国的运营商上马3G,网络带宽的增加必然会带来这种转变。但是,整曲下载目前还面临着宽带网上的非正版泛滥等种种压力,需要在资费和方便性上找到平衡点,才能启动这一庞大的市场。
这就需要平衡唱片公司和移动运营商之间的关系,而现在的SP难以承担这一重任。限于网络带宽,SP提供的内容主要是在传统媒体生产的音乐、电视之上的再加工,做成彩铃、短视频等,对内容的依赖性不是很大,更多的依赖运营商关系。
虽然从去年以来,各大SP纷纷通过购买、合作等手段增加对内容资源的掌控,但主要限于内地市场,而娱乐内容资源集中在港台以及海外巨头手中。面对海外巨头,SP缺少议价的基础,也就是说SP没有独特的资源可以与之对等交换,巨头们完全可以绕过SP直接和运营商谈判。这就是“SP消亡论”,“运营商要做最大的SP”表达的含义。
SP的取消并不意味着运营商和唱片公司可以直接对接,中间环节也就是数字音乐平台依旧需要,因为整曲下载不仅和网络运营、内容有关,还和网络设备、终端、手机设计等都关系密切,涉及到技术、流程等诸多专业知识。
于是,唱片公司自己成立SP,如滚石移动、太合麦田的太乐鱼;运营商做音乐平台,如ChinaMobile的M. Music无线音乐俱乐部;设备商提供移动音乐解决方案,如Ericsson为一些运营商提供数字音乐平台的托管服务;终端商内置数字音乐平台,如Nokia的“音悦汇”、Motorola 的“MOTO音乐店”;就连手机设计公司都拿出了自己的数字音乐平台,如爱可信在西班牙做的有近50万首正版歌曲的“音乐银行”。
从表面上看,这些音乐平台大同小异,都有若干个唱片巨头支持、都有一套数字版权保护系统、都有方便操作的界面。其实他们各有侧重,比如音乐公司偏向内容,如除了歌曲之外的海报、签名会门票等附加价值提供;设计商偏向于平台,如内容的管理、销售、版权保护体系等;终端商偏重手机的体验,如操作的便捷和音质音效;设备商偏向于网络的结合,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谁能在这场争夺战中获胜,现在还无法判断。或许未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或者在市场竞合之后只有一两个巨型音乐平台垄断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