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负担理由最终条例(Public Charge Grounds Final Rule)已于2020年2月24日正式实施。
你准备好了吗?
哪些算作公共负担?
新规将公共负担重新定义:在36个月内总计接受福利超过12个月(一个月内收到两项福利算为两个月),领取一项或多项特定公共福利的非公民。
其中公共福利包括:
任何现金收入福利,
补充社安收入(SSI),
有需要的家庭临时协助(TANF),
粮食券(SNAP),
Section 8住房补助等
哪些不算作公共负担
不算在公共负担的福利:
妇女、婴儿和儿童的营养计划(Women、Infants and Children Program,俗称奶票),不在新规范围之内。
不算在公共负担的医疗服务:
紧急医疗补助(Emergency Medicaid)
孕期医疗补助(Medicaid for Pregnant Women)
根据《残疾人教育法》(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公共医疗补助资助(Medicaid-funded)的服务或福利
新规新增:移民信息考察
移民局(USCIS)将根据法律的要求,移民官员将会考虑更多方面,来判断某申请者将来是否可能会使用公共福利。
这些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年龄、财务状况、健康状况、家庭规模、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和资产等。
此外,申请者必须提交一份自给自足声明书(I-864) ,以证明自己有稳定的财务收入。
使用新表格申请
2月24日起,以下申请表格必须用官方最新版
表格I-129
I-129CW表格
I-485表格
I-485表格附录A
表格I-485J
表格I-539
表格I-539A
表格I-601
I-864表格
表格I-864A
I-864EZ表格
表格I-912
不受影响的人
绿卡持有人及美国公民不受影响。
同时,家人有绿卡或公民身份,他们使用公共福利,也不影响您的绿卡申请。
但有例外,如果你为配偶申请绿卡,而你本人使用公共福利,根据新政策会有负面影响。
公共负担条例也不适用于难民、政庇申请人及以某些具体受害人签证留在美国的人。
注:伊利诺伊州是目前全美唯一不实施该法规的地区。
受影响的人
主要适用于那些现在持签证留在美国并谋求身分转换,以及在海外领事馆申请绿卡的人。
其实这些人中大部分这些人并不符合资格领取公共福利。
亲属移民受影响最大
法律援助协会(The Legal Aid Society)律师萨费克拉(Hasan Shafiqullah)指出,受新政策影响最大的是亲属移民,新政策将决定谁能拿到绿卡,谁不能拿到绿卡。
过去20年里,“公共负担”主要指两项:政府现金补助,以及长期使用政府医疗补助(Medicaid)。
例如:长期住在养老院,但新政策把“公共负担”扩大到粮食券、第8条款房屋补助以及联邦资助的Medicaid。
如果3年里绿卡申请者有1年在使用这些公共福利,那么将被视为公共负担。
萨费克拉说,以往如果你用了公共福利,你申请绿卡时,如果有人宣誓担保你,保证你以后不会成为公共负担,移民局仍会批给你绿卡,但新政策不再允许。
8100美元保证金
新政策第一次允许绿卡申请人交担保金。如果经过评估你被视为公共负担,你可以交最低8100元的担保金,但估计很多移民家庭交不起这笔担保。
在衡量是否为公共负担时,负面因素包括:
收入低于联邦贫困线125%、年龄低于18或大于61岁(被视为不能工作)、英文水平有限、失业、残疾、负债、信用分数低。如果申请人正当工作年龄,身体健康,英文好,申请绿卡便更有优势。
让美国回到:自给自足
联邦政府指出,早在1882年,国会就明文禁止任何“不能照顾自己、会成为公共负担的”移民。
这一条例近至1996年获得时任总统克林顿的再次确认。
当时克林顿签署法案,赋予有关当局权力,可以拒绝向可能成为公共负担的人发放签证。
不过当时克林顿政府的指引规定只有现金福利计划属于考虑范围。
而川普政府现在将涉及范围扩大至非现金福利计划,包括粮食券、住房资助及「医疗补助」(Medicaid)等。
任何人在3年时间内使用那些福利至少12个月,将可能被视为公共负担。
不过USCIS局长库西涅利表示,即使那样,移民也不会自动被鑑定为不符合获得绿卡的资格,但在USCIS官员决定是否颁发绿卡时,将是“一个严重倾向负面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国务院表示,他们将开始对在海外申请进入美国的人使用同样的条例规定。
国安部不愿估算受公共负担新政策影响的具体人数,但库西涅利表示,较大的改变将由移民自己的行为决定。
他预期,短期而言将有人会因领取福利而申请被拒,但长期而言,那些人会调整他们的行为并拒绝领取那些并非绝对需要的福利。
他指出,目的就是要确保获得长期身分、永久居民身分的人,可以自立,以及恢复已经成为法律超过140年的美国传统。
据估计,新措施实施将令政府在福利计划上一年节省超过超过30亿。
但一位国安部官员表示,总统的目的并非预算节省,而是执法。
多个州此前均对这条规定提出法律挑战,但最终在最高法院被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