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福利究竟好不好,为什么一些人说美国福利很好,让穷人也可以过的很不错;一些人又说美国穷人过的不好。
造成这个困惑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区分:贫困线下的穷人和中低收入阶层。
在美国生活得最辛苦的往往不是收入最低的贫困人口,而是夹在贫困人口和中产家庭之间的中低收入家庭。因为中低收入家庭既没有像中产一样的收入水平,又不能跟低收入的穷人一样领取救济和免费的医疗保障。
这部分人有着改变命运的期望不甘堕落,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中收入不如人意的低薪工作。相比中低收入群体,低收入的贫困人口生活看起来要好过许多。
美国低收入群体生活现状
美国目前约有四千多万低收入人口(个人收入低于10000美元/年,4口之家家庭收入低于22000美元/年),这部分人可以享受美国联邦ZF及慈善组织提供的救济,无论衣食住行、还是医疗看病,他们都受到ZF无微不至的关怀,比如:
1、不让每一个人挨饿的食物券
美国联邦政府为每个低收入人口/家庭提供了食物券,根据家庭人口的不同平均每人每月可以领取约120-150美元的食物券用于面包、蔬菜、水果、肉类等生活必需品的兑换,这种额度的补贴基本可以覆盖贫困人口的食物需求。此外,美国的一些民间组织也会提供相关的食物援助,例如哥伦比亚特区的民间组织——“食物银行”可以无限量地为贫困人口提供面包。因此,有了这些福利保障,饿殍千里的事情基本不会发生。
用于购买食物的补助卡(食物券)
2、居者有其屋——廉租房与“收容所”
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约有54%的贫困人口没有自己的房产,为此美国政府斥巨资在城市的优质地段修建了廉租公寓来解决这部分人的住房需求。
这些公寓的租金往往高于当地白领的承受能力,但贫困家庭只用支付不超过家庭收入的30%的租金即可入住这些繁华地段的高端公寓。但是廉租房的申请由于需求太大,往往需要排队超过数年。
美国廉租房公寓
此外,民间组织还给那些没有如愿申请到廉租房名额,又租不起房的人提供临时的住处——“收容所”。在这里可以免费吃住,但是需要严格遵守规定:准时作息,接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不准酗酒、吸食毒品等。由于这些“收容所”收容能力有限,有时也会采取排队先到先得的规则。
加州的一家收容所(Stockton shelter)
所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才有主角带着孩子排队等待入驻“收容所”那生动的一幕。
排队等待入住收容所的人群
3、医保问题
在美国,看病是很昂贵的一件事,而好的医疗保险往往超过400美元/月,如果没有医保住院1天的费用就可能花掉普通劳动者1个月的工资收入。但是对于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来说反而不用太担心,因为ZF可以免费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障。就算没有医保也可以申请医院打折和缓交。而真正拖欠医疗费的往往并不是这些所谓的贫困群体,而是中低收入者,因为穷人的医疗费由ZF买单了。
处在贫困线下方的穷人可以说受到了来自ZF和社会多重关怀,享受了纳税人们提供的税收所带来的福利。而部分有志于改变自身处境,不甘于维持现状努力打拼的中低收入群体,却不能享受到福利体系的关照,这使得他们的处境显得异常尴尬。
中低收入者的尴尬境地
不同于贫困群体,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高于ZF制定的福利申请标准而不能得到政府的援助,但这批人反而是最需要被拉一把的人。他们想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却很难挣脱生活的泥沼。
家住美国东部的凯瑟琳的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四口之家——由外婆,妈妈,1儿1女组成,父亲早就离开。外婆是个会计硕士,但因为年龄的问题找不到工作。妈妈一天打3份工,因为想要获取好的职位需要大学学历,她还每天用家里的旧电脑自学网络课程到深夜。
然而不幸的是她每月打工赚来的一千多刀,加上外婆的退休金刚好让他们失去了申领救济的权利。而他们微薄的收入在除去房租,水电,日常用品,食物,孩子的花费以后,每月基本没有盈余。有时候为了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甚至需要到处捡废品去换钱。
这位妈妈辛勤工作,吃苦耐劳,还懂得自学技能以此希望改善生活,却一直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就算有幸去到大学,也无力承担昂贵的大学学费,事实上这样的人比那些常年占用救济名额的“穷人”更需要被救济,否则这些满怀希望的人最终也将变成绝望的穷人。
撰文:头条号 @米何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