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两家搜索门户网站Google和MSN分别推出了免费卫星图片服务,用户可以免费查找确定地址上空的卫星俯瞰图。我早就听说了,但最近才试用,用过兴奋不已,爱不释手,玩味到天亮。想想并奇怪:从全新的角度,重游自己走过的道路和熟悉的地方,别有一番感受。
昨晚,我先是寻找我现在在美国的住所,清楚地看到门前的小草坪空着—可见那不
是礼拜一清晨各家各户堆放垃圾的时间;再看我所在大学的经济系门口的停车场,那个仅供诺奖得主布坎南(James Buchanan)教授专用的车位竟然停了车—他是很少到系里来的;而附近白宫和美国国会大楼楼顶上的细节显然被简化了,但形状和位置依然清晰。
到深圳看看。我最先找到了罗湖口岸的边检大楼,接着是东门与深南路接壤的“U”形人行天桥,再接着是我在那工作过的海外装饰大厦、国通大厦、常去的八卦路食街和百花路酒吧,还有干女儿所在幼儿园的泳池,都尽收眼底。
转回美国,去大峡谷。蜿蜒的科罗拉多河和两岸俊美的峭壁,在屏幕上一览无余。镜头可以逐层推进,直到能够辨认一些湍流留下的涟漪为止。记起五年前,我和朋友游览该地,他们到每个景点都要停下看看,看看再停停,弄得我不胜其烦。假如当年可以从卫星图片先望个究竟,我可能懒得陪他们去实地考察了。
显然,把全世界任何有人感兴趣的地点,均以全息图形文件存储起来,供世界各地网友随意搜索浏览之用,已经不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而只是资金和时间上的问题而已。这样,便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经济问题:人们用于旅游观光的花费,将会因此增加还是减少?
为了衡量这个“视觉虚拟服务”产生的影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1877年留声机发明以来“听觉虚拟服务”产生的影响。在留声机发明和应用以前,人们只能凝听现场演奏。除了有能力供养一个乐队的皇室贵族,平民一般只能靠购买乐谱和个别演奏来自娱自乐。偶然参加一场较大型的音乐会,可能就成为终身的美好记忆。
正是由于“生产音乐”的成本极高,所以市场对音乐家的质检标准也极严。要成为一名能够发行乐谱、并在音乐厅举办演奏会的作曲家,其专业必须是过硬的。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越是旧的音乐作品,越是质高而耐听的现象。那个时候当然也有昙花一现的作品,但由于音乐产量较低,所以高质量的作品比例较高。也就是说,人们因为听得少、听得昂贵,所以听得精。
自留声机问世后,“虚拟凝听”的成本日益下降。人们今天比过去听到的东西多多了。通过家庭影院设备听一场世界级的音乐会,其效果可能只是现场凝听的60%,而其成本却可以低到不足现场凝听的1%。现在若花上400美元买个60G的iPod,你就相当于握着1000张CD,走到哪里听到哪里了。这解释了近大半世纪各色音乐作品涌现的现象。换言之,人们因为听得多、听得便宜,所以听得滥。
从戏剧到电影,也是这样的发展模式。两百年前,世界各地都就那么几部名剧,是百里挑一的名剧,但演来演去,不免沉闷;今天,世界每年都涌现数千部新的电影和电视剧,旧名剧受到的关注比例急剧下降,而人们也是看得更多、看得更便宜,因此也看得滥了。
今天,从Google和MSN推出的网络虚拟地图看来,“实时的虚拟旅游”的出现和普及已经为期不远了。到好莱坞街头瞅瞅恰好走过的明星,到伦敦的海德公园听听环保分子的讲演,到纽约观看华灯初上的景致,到云南丽江查看玉龙雪山的积雪厚度……将来都可能只是弹指之间的事情。神秘感则会逐渐消失,我预言人们旅游的次数会增加,但选择会变得多元化,而不是象过去那样,相对集中在一些格外著名的景区。
总而言之,网络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对人类生活的最深刻影响之一,就是让人们选择把更大部分的生命,消耗在虚拟的感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