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快读
1、“幸好在疫情爆发前找到工作”“到底要不要戴口罩?” “我们给美国医院捐口罩”…… 这是硅谷华人疫情期间的真实生活写照和心里活动。
2、“国内的人打上半场,国外的人打下半场,海外华人打全场”看似一句玩笑话,如今却在“避难令”下成真。
3月31日,距离旧金山湾区六县一市政府共同颁布居家避难令(shelter-in-place)过去15天。
湾区南部,座落着全球科技重镇——硅谷。
在居家避难令颁布前的1-2周,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等公司已纷纷建议员工居家办公。3月5日,旧金山出现了首例确诊病例。
袁婷(化名)已经在家宅了半个多月,她在等待遥遥无期的新公司报到期。本月初,她刚从一家教育科技公司离职,找到了一份硬件服务器项目管理工作,却迟迟无法报到。
在一家中资IT投资公司工作的湖北姑娘吴倩(化名)所在的“北美华人捐物小组”群,年前曾为湖北奔波筹集口罩,如今,他们又将橄榄枝伸向了美国当地医院。
华人旅行社的赵欢(化名)曾参与了对武汉协和医院的4万只N95口罩捐赠。如今,他自己的口罩还是从国内带来的,只有30只。3月16日,旧金山“封城”第一天,他拍了视频上传抖音。“我会做好隔离措施,祝大家都平安。”赵欢在视频里说。
01 “幸好在疫情爆发前找到工作”
“原想静享加州春光,新冠疫情却要我们亲历历史。”扛过了多次美国历史低谷的硅谷,加州的阳光却无法扫去疫情带来的阴霾。
首当其冲的,便是商业与就业受到的冲击。
在Google担任软件工程师的张子轩(化名)说,公司对疫情最早的感知来自Google中国公司。“中国Office最早受到影响,后来,这里也逐渐感受到了疫情压力。
硅谷许多公司本来就有居家办公的政策和条件,2月起,公司允许员工如感到不适可以在家办公。3月10日,我们收到公司邮件,建议北美地区所有员工在家办公。”
由于Google有成熟的在家办公经验,张子轩对在家办公的差别感知并不明显。“有时候听到孩子哭声,大家也能理解。”
有相同感受的还有某科技公司数据分析师吴伟(化名),他只需要一台电脑和WiFi,便可完成任务。“是不是国内的网比美国快很多?”尽管家里网速足够,但对于国内的5G建设,他很好奇。
用Google Hangout上课的孩子
吴伟告诉《IT时报》记者,隔离期间,最不适应的反而是他9岁的女儿。3月23日是吴伟女儿在家上课的第一天,学校老师通过Google Hangout上课。但吴伟的女儿还是怀念着学校,她喜欢热闹。没有了溜冰课,女儿只能在网上学画画。她唯一觉得兴奋的是舞蹈班网课,对着iPad跟着老师一起跳,她每次都很期待。
居家办公以来,吴倩的工作被迫挪到了线上。“客户主要是硅谷的企业,一些重要客户的洽谈只能暂缓或改为线上。3月26日,我们举行了一场线上直播分享会,我要把活动信息发布在客户看到的平台,一些重要的客户,我要用私信让他注册,再通过链接进入会议。还有活动宣传,以前一张海报能完成的工作,现在要通过其他设计和展示进行。”
但,比起居家办公更令人揪心的,是失业的风险。
加州州长纽森3月18日透露,加州失业保险申请人数已经翻了一倍,预计未来会有28万人失业,年底失业率会从目前的3.1%飙升到6.3%。
在疫情大爆发前找到工作,袁婷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她来美已经6年,和大学同学丈夫在硅谷安了家。
相比而言,在一家区块链创业公司就职的何东(化名),更能感受到疫情带来的危机。竞争激烈,他所在的公司本就没有太大的优势。居家办公这几天,他已经开始“刷题”——硅谷的科技公司面试时常常要考察候选者的代码能力,不少求职者在面试之前会大量刷题。
此前,Facebook宣布将为公司员工提供1000美元的疫情补偿,何东在朋友圈中转发了这一消息,加上了一个羡慕的表情。“还是要去大公司。”这是何东发出的由衷感叹。
有了孩子的吴伟更担心熔断后可能会有的经济大萧条。“拖家带口,一旦失业很可能连房贷都还不上。”吴伟顿了顿,艰难地说。
02 “到底要不要戴口罩?”
疫情之下,硅谷的华人是纠结的。美国人认为,只有感染的病人需要带上口罩。而华人觉得,出门戴上口罩是一种自我保护,他们大都在国内疫情初期囤了一些口罩。出不出门、戴不戴口罩,中美文化差异使他们生活在一种“尽量寻求平衡”和“躲避他人眼光”的纠结之中。
吴伟尽可能地避免外出,一周出去买一次菜。但是附近Costco超市的洗手液、酒精、厕纸、手套、消毒液等防护用品经常断货。“完全靠运气,有时候早上卖断货,下午去可能会有。”至今,他还没有戴上口罩。
加州当地一家卖断货的超市
通过新闻他得知,隔壁城市的一家印度人因为爷爷从伦敦返城时染上病毒,3月19日去世。“病毒蔓延得太迅速,他们一家人都染上了。”45岁的爸爸如今住院中,两个娃一个4岁、一个7岁都发烧,孩子妈妈也被检测为阳性。忐忑,还来自统计数据。3月31日,硅谷最主要的县城Santa Clara累计确诊848例,排在加州第二。
袁婷曾在3月17日跑了三个超市囤货。“第一个去了Costco,一大早门口已经大排长龙,但没有人戴口罩;然后转战了去了华人超市,大约有不到1/3人戴口罩, 方便面、牛奶货架全空,我们买了一些肉类、速冻食品;第三个去了一家美国超市,除卫生纸外基本有货,买到了牛奶和鸡蛋。”
袁婷认为,不戴口罩,一是出于美国人的观念,二是现在也的确买不到口罩。她打算从现在起戴口罩,之前她选择的中和方式是:尽量不出门,出门开私家车。
病毒肆虐下,每个人真实的害怕是掩藏不住的。美国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自救”,“各大药房设立了无接触核酸检测点,只要提前和药房预约,开车过去,不用下车,就可以在车内排队进行检测。”吴倩告诉记者。
疫情也催生了不少行业,最明显的是生鲜、外卖配送平台的火爆。
华人网上超市Weee!是总部位于硅谷的生鲜外送平台,“Weee!成立以来一直比较平稳,但最近订单量特别大,最早的送货时间甚至排到了4月7日。”袁婷告诉记者。记者在Weee!官网看到,App下载次数已达23万次。
Instacart、Giant、Safeway、Costco、Amazon Fresh、Whole Food等多家超市和购物平台都提供送货上门服务,Safeway、Costco等连锁超市将早上营业时间的第一个小时定为65岁以上老年人专场,照顾他们避开抢购高峰。
异常波动的还有股价。
过去一个月,四次熔断之下,视频会议和在线学习平台Zoom的股价不仅没有下跌,反而增长了三分之一,公司的市盈率甚至超过了1600倍。随着居家办公和网课的兴起,Zoom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平台。
03 “我们给美国医院捐口罩”
“国内的人打上半场,国外的人打下半场,海外华人打全场”,看似一句玩笑,却是疫情之下的真实写照。
海外华人,是硅谷最先行动的一批人。一个多月前,他们忙着给国内捐口罩捐防护服,一个多月后,他们忙着向美国人民公开信息,向美国医院捐赠口罩。
在华人论坛“一亩三分地”上,不仅能看到疫情实时数据和地图,还有公司政策、学校停课、超市库存、应急物资等各种信息。这些,都是当地华人自己整理的。
赵欢所在的华人旅行社创始人Jeffery Chen来美已经多年,他的旅行社遍布全球十多个城市。1月23日,Jeffery Chen联合两家企业创始人,一起投入到给武汉医院捐助口罩的行动中。
“武汉封城之后,海外华人都在不惜余力地采购医疗设备,往国内寄。” Jeffery Chen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武汉封城第二天,加州已经买不到口罩了,我们联系了盐湖城的厂商,买到4万个N95口罩。没想到1月28日拿到口罩后发现,口罩都过期了,我们只能退货重新找供应商。2月10日,才收到了新口罩,我们委托京东物流将口罩运回国内,2月17日,将口罩送到了武汉协和医院。”
而吴倩所在的“北美华人捐物小组”群和华人社区群,都被爱心所灌满。“北美华人捐物小组”在疫情初期曾向湖北捐助口罩,近期,他们参与到了给美国医院捐物的行动中。
“最近,美国医院的防护物资开始吃紧,我们正在组织给本地医院捐口罩。志愿者会制作供应商信息收集表,如果有可出口美国医院的物资,填写在表格内,志愿者整理信息后,会提交医院供应链部门复审采购。”吴倩说,美国有许多联合医院,捐赠体系比较完善,联系本地医院后,他们可以了解到连锁地区的物资信息,货物可以互相调节。
而在华人社区群里,华人们会抱团取暖。“同一个片区,我们有两个群,一个是华人求救群,我们会以邮编+SOS给它命名,比如‘95123SOS’。另一个群,我们会讨论生活问题和互相帮助。比如哪个超市哪些物资充足、哪些物资稀缺,会有人统计,在群里和大家分享。想去超市购物但没有自驾车的人,在群里吆喝一声,就会有人顺路带他同行。”吴倩说。
“虽然美国现在很难买到口罩,但感动的是,国内会有网友给我们寄口罩。数量并不多,但还是非常感动。”尽管旅行社受到疫情重创,Jeffery Chen依然保持乐观,他期待,加州阳光回暖的那天。
出处&撰文:《IT时报》(微信公众号:vittimes)钱奕昀、孙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