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来自剑桥大学的新冠病毒研究在网络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剑桥大学2020年4月9日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了一篇名《用基因进化网络分析新冠病毒》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基于禽流感病毒GISAID EpiFluTM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信息为全球共享,自从新冠疫情爆发后,它开始被用作是分享新冠病毒的数据库。通过对该数据库160组样本数据的分析,剑桥大学的研究小组得出了一些实验结论。
全球流行的病毒系“同源不同种”
这项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的三个不同的“变种”,由一系列紧密相关的世系组成。为了方便区分,剑桥的科研人员把它们分别被标记为A、B、C。领导该小组的福斯特博士称,这三种类型的病毒在全球分布范围有所不同。
GISAID EpiFluTM数据库最新数据
福斯特和同事们发现,与在蝙蝠体内发现的新冠病毒类型(即中国武汉病毒所的石正丽团队发现的BatCovRaTG13病毒)最接近的一种病毒——A型,在武汉存在,但令人惊讶的是,它并不是这座城市的主要病毒类型。武汉的主要病毒类型为B,B类型在东亚各地的患者中普遍存在。然而,这种变异并没有传播到该地区以外,没有进一步的变异。虽然A型最先在中国被发现,但却在美国最为普遍。研究发现有三分之二的美国样本感染A型病毒,但其中受感染的患者大多数来自西海岸。此外,澳大利亚的病人身上也发现了大量的A型病毒。
武汉的主要病毒类型为B型,在东亚普遍存在。然而,这种变异并没有传播到东亚以外的国家,也没有进一步的变异。对此,福斯特博士推测有两种可能性:1.这可能是因为A型并不适应东亚的免疫系统,所以才变异成了B型。2.也可能是因为东亚更多的病例是由B型的感染者传染出去的,即遗传学上的“奠基者效应”。
C型为欧洲常见的病毒种类,从基因遗传学的角度看,应该是B型衍生而来,但在中国大陆样本中没有发现。福斯特博士认为,它有可能是通过新加坡、韩国等地传播时再次发生了变异。
剑桥大学研究人员绘制的基因进化网络
定义病毒起源?为时尚早
“A型病毒的基因序列与蝙蝠型的最接近。”
这一结论其实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官方网站2月20日的刊文中就可以看到。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的刊文使用的样本数据也是全球共享的GISAID EpiFluTM数据库的93个新冠病毒样本基因组数据。
这两篇文章虽然发表时间相差近两个月,但是对于病毒的分类很相近。同时,都只是在描述实验结果,并没有对病毒起源做出任何假设性质的结论。
福斯特博士也在文中强调,对于哪种类型的病毒在某个区域出现的更多,这都只是病毒基因进化选择的结果,不同类型的病毒适合不同地区的宿主而已。此外,考虑到只有160人的样本数量(这是数据库两个月前的数据),实验是否具有广泛代表性值得商榷。记者查阅GISAID EpiFluTM数据库发现,目前数据库的容量也已经更新至3000多例。对此福斯特博士也表示,目前,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已经将数据组扩展到1001个病毒基因组,正在进行同行审查。
警惕勿将病毒政治化
4月8日晚,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新冠疫情视频记者会。与以往记者会不同,谭德塞表情凝重地说,请不要把这种(新冠)病毒政治化。“当前严峻的形势告诉人们,要对那种将病毒当作政治筹码的想法进行‘隔离’。如果没有团结,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医疗体系如何发达,也会陷入更大的麻烦和危机。”
剑桥大学研究团队分类命名的A、B、C三种同源不同种的新冠病毒之间的变异和进化究竟是何种关系,或许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病毒的溯源并非是简单的国籍之争,地域之争,也不是相互推诿“甩锅”,最终的是查清源头,彻底阻断病毒的传播链。一位长期关注新冠疫情的德国生物学博士告诉记者,“病毒从哪里来”的溯源问题解读成“从哪个国家来”本身就是非常政治化的行为,如果纠结于国家和地区,找不到中间宿主,即使我们控制了这波病毒的全球蔓延,它仍有可能卷土重来。
出处:《封面新闻》汤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