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美国读小学,今天聊聊关于送礼,希望对您有用。
1. “贿赂”老师的门槛
记得几年前儿子刚转校不久,由于之前不太愉快的经历,加上新遇到的老师对孩子十分负责,于是在感恩节前夕,我便琢磨着送老师一张100美金的礼品卡表示感谢。
虽然之前没送过,幸好“耳闻”过有相应的法规存在,所以我还是问了一下朋友——我儿子同学的爹。
“你这是贿赂,哥们。”朋友笑着说,“写个贺卡,送包糖果,完事让你儿子在贺卡上写几句话,齐活儿。”
我心说给老师送个节日礼物跟贿赂有哪门子关系,仔细一查才发现美国果然有相关法律。说是(公立)学校的老师不可以接受单个学生或单个家庭超过50美金的礼物,或者是不可以接受以班级整体为名义赠予的价值超过150美金的东西。
所以说即使我想送礼品卡,额度也不能超过50美金,否则就可能会违法,构成贿赂。原因是“试图用贿赂的手段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获得额外的优势。”
嘿,这倒是新鲜。因为虽然这次我心里没有一点“贿赂”的意思,只是纯粹的感谢,但是以老眼光看来,即使真为了让老师“多照顾一下”为目的的送礼,100块钱感觉也太少了些——更别说50了。
后来听说他们班美国人同学家长都送老师几块钱的东西——只送贺卡的也有。
2. “受贿”的代价
因为在美国,教师如果被抓住以“贿赂”为定性的收礼行为的话,代价是很大的,停职不说还会影响到以后的退休金。
有位加州的老师对班上的学生这么说:“每年都有人暗示我,如果我让他通过毕业考试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我现在来告诉你们。”
“我目前一年大约赚8万美金——这不算太多——我估计还能再教10年书,这也就是80万美元。”
“在那之后,我能拿大约20年的退休金(共150万美元左右)。”
“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最后为了让我承担接受贿赂的风险,你必须给我大约270万美金,这还不算我如果被抓后我失去的一切努力、风险、受到的屈辱、可能的入狱时间等等,所以这笔钱要翻倍才能说服我铤而走险。”
“所以如果你想贿赂我,请准备好至少540万美金——而且我不希望被抓,所以请存入瑞士银行的账户,并随后通过一系列空壳公司的转账,以便我安全使用并在其他国家退休。”
“所以不要再跟我说‘开绿灯’的问题了好吗,你为了区区一个期末考试花540万买通我——也的确不值得。”
3. 美国的“谢师周”
美国每年一般只有几个机会可以送礼物给老师,除了像感恩节、圣诞节这类标志性日子之外,每年都会有一个“谢师周(Teacher Appreciation Week)”。这是个为期一周时间的活动,旨在表彰教师以及其对社会和教育的贡献。一般来说是每年五月份的第一个整周举行(国家教师节是周二)——但是具体到下面各个学校的时间上也会略有不同,比如我儿子的学校就喜欢在四月份举办。
在“谢师周”期间,老师或者校方甚至会出一个礼物列表来给大家一些有用的“提议”,但是令人放心的是这些要求都很简单,我儿子隔壁班的老师写的东西甚至有“Pita chips(一种脆薄饼)"或者starbucks这些花不了几美金的东西。
上次跟国内表哥语音,聊到这个他笑了,说他女儿上三年级,媳妇最近刚给老师“上贡”了一瓶La Mer的面霜——当然是以朋友的名义送的。
“学校里老师都不错。”他说,“只不过别的家长都送礼,水涨船高,我们也只是想让小孩在‘这方面’跟别人在一个起跑线上罢了。”
4. 礼物买多贵?
跟欧洲那些“远亲”比起来,美国人在西方社会的“风评”一直都是自由的、大大咧咧的。但是在很多生活习惯上规矩也着实不少,比如送礼。
情人节就不说了,其余具有社交功能的送礼活动像复活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圣诞节,以及生日、各种婚礼、周年纪念日、新房搬迁、毕业典礼和其他许多生活事件都要送礼。
不过和咱们国内比起来,美国文化中的“礼物”不必很大,也不必很贵——包括参加好友的婚礼。
美国的婚礼原本是没有“份子钱”的文化的——华人圈子里你直接送红包当然也可以。新人夫妻一般会挂出来一个“愿望礼品清单(wedding registry / bridal registry)”,把他们想要的东西列出来供参加婚礼的各种宾客付钱。当然了这个礼物清单的费用幅度就大了,一般来说从几十美金到几百美金不等。
根据American Express的统计数据,美国新婚礼物的开销中,新人的“普通朋友”每人平均礼物开销是99美金,而“死党”或者家庭成员的话,每人平均礼物开销也不超过130美金——其实也还好了,没多少钱。
但是据说,即使你跟新人“不是特别熟”,人家既然请你去了,最好也不要送低于50块钱的礼品。
5. 送礼 VS 收礼
其实包括“初次拜访”在内的大多数场合,一瓶红酒都是一个不错的礼品选择——当然了你事先要确定对方是喝酒的。无论如何,礼物的价值“一般来说”都在十几美金到一百美金上下波动罢了。
有时甚至只带一盒巧克力或者水果拼盘都不算突兀。
送礼的时候,和中国文化“请收下薄礼”的谦虚态度不同,美国人即使只是个旅游归来的小玩意也会强调是自己“精心挑选的”,来体现自己对礼物接收者的重视。而如果你要故作谦虚地说诸如“公司免费发的”或是“我顺便带的”、“别放在心上”,可能就会让对方觉得奇怪并留下不好的印象。
收礼的时候呢,美国的习俗也是在送礼人面前立即打开礼物,而且大多数情况都会带着夸张的表情惊呼“太好了!”来表示感谢。在这个方面,“过度热情”通常都不会被认为是虚伪。在我们看来的“夸张”在美国其实并不难。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可能带出“好棒”、“超级棒”之类的词组——即使这是非常普通的东西。
相信在美国生活过的朋友听过如下的对话:
“午餐吃什么?”
“不知道,金枪鱼三明治?”
“听起来好棒(Sounds great)”
6. 慷慨还是小气?
虽然通常礼物的价值并不高,但是研究发现,美国人中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厌倦了这件事情,希望“有效社交”可以完全绕过送礼以节省金钱。
他们只想在不惹恼任何人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
另外,Kimberly-Clark Corp此前的数据发现,起码四分之一的“千禧一代”美国人更喜欢接受家庭必需品作为礼物,例如卫生纸、纸巾、甚至女性用品——当然了这项调查是在疫情前,如果现在这个时期还想让别人送你卫生纸或是消毒纸巾的话,除了真爱那就是白日做梦了。
有位律师Isabelle Ager在公共媒体上抱怨道:“我们送礼的社交意义被大大高估了,它没什么用却导致人们过度焦虑。”
然而,虽然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种浪费钱、不情愿但又必须做的传统,但是在美国还是有大多数人喜欢购买礼物送人。而且似乎“赠送礼物”带来的幸福感比“接收礼物”更高。
以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圣诞节为例,YouGov Omnibus的数据显示,超过35%的美国人说他们会送礼物给至少5到8个人,而19%的人说他们会送礼物给9到12个人。在这个数据中,女性群体通常会比男性送出更多的礼物。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购买礼物方面,年收入在40000美金以下的更喜欢亲自去实体店买,而4万到8万美金之间和年收入8万美金以上的群体更倾向于网络下单。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厌倦还是喜欢,当前疫情面前,相信每个美国人起码在这几个月都会在礼物上省下可观的一笔钱了。
作者:洛杉矶的伊格
出处:见配图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