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和生育,或许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前者是选择契合的伴侣,后者是自身血脉的延续。不仅如此,总人口的婚育水平还会影响着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政府也不断出台政策以维持婚育率和人口平衡。
然而,2020年6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军/宋逸团队在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杂志发表的论文显示,自1990年以来,中国年轻女性已婚率和生育率持续下降【1】。这些社会压力增大、受教育水平提高、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等多种因素有关。
此外,当今社会,还有相当大的人群深受不孕不育的困扰,据统计,中国有超过5000万不育不孕患者,超过正常育龄人口的10%,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在自然界的自然规律里,人类必然是男女结合,才能孕育下一代。然而,自人类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以来,生命科学的发展速度也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不育不孕夫妻或同性伴侣,就能通过生物技术拥有自己的孩子。
孤雌生殖
2015年12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胡宝洋研究员、周琪院士、李伟研究员合作,在 Cell Research 杂志发表了题为:Birth of fertile bimaternal offspring following intracytoplasmic injection of parthenogenetic ha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 (雌性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胞浆内注射后生出可育的双亲后代)的研究论文【2】,该研究通过对印记基因的修饰,成功得到了活的具有两个母系基因组的孤雌小鼠,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的孤雌生殖。
人造精子
2016年3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院士、赵小阳研究员、南京医科大学沙家豪教授合作,在干细胞领域顶级学术期刊 Cell Stem Cell 杂志发表了题为:Complete Meiosis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Germ Cells In Vitro (胚胎干细胞衍生的生殖细胞在体外的完全减数分裂)的重磅研究论文【3】。
研究团队首先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产生了功能性精子样细胞(sperm-like cells),然后将这种精子样细胞注入小鼠卵细胞中,成功产生了能生育的小鼠后代。这是人类首次在实验室中创造出有功能的“人造精子”。
研究团队首先让小鼠胚胎干细胞接触由GSK3抑制剂、MEK抑制剂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组成的化学混合物,从而将胚胎干细胞诱导为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接下来,研究团队模拟这些原始生殖细胞的天然组织环境:让这些细胞接触睾丸细胞和诸如睾酮之类的性激素。在这些条件作用下,这些由胚胎干细胞产生的原始生殖细胞经历了完整的减数分裂,产生具有正确细胞核DNA和染色体含量的精子样细胞(sperm-like cells)。
最后,研究团队将这些精子样细胞注入小鼠卵细胞中,将形成的胚胎植入雌性小鼠体内。之后这些胚胎发育正常,成功产生健康的后代,而且这些后代也能繁殖下一代。
该研究开发出这种基于干细胞的方法,可以完全重现生殖过程中的减数分裂,产生功能性的精子样细胞,更重要的是,这些由干细胞产生的精子样细胞能够与卵细胞结合,并成功孕育可育后代。
这些研究不仅有望解决男性不育症,而且,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望在不需要男性的情况下,通过干细胞技术,实现自己做母亲的愿望。
孤雄生殖
2018年10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胡宝洋研究员、周琪院士、李伟研究员合作,干细胞领域顶级学术期刊 Cell Stem Cell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Generation of Bimaternal and Bipaternal Mice from Hypomethylated Haploid ESCs with Imprinting Region 的研究论文【4】。
该研究在之前的基础上,结合单倍体干细胞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首次获得具有两个父系基因组的孤雄小鼠,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的孤雄生殖。
同性生殖在低等动物中较常见,然而,对于哺乳动物和人类来说,进化而来的印记基因要求只有同时具备双亲染色体的胚胎才能存活。
为了突破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在孤雄单倍体干细胞中,筛选并最终删除了7个重要的印记控制区段(Nespas,Grb10,Igf2r,Snrpn,Kcnq1,Peg3,Gnas)。然后将这些修饰过的细胞与另一颗精子所形成的孤雄胚胎干细胞,成功发育成为了活的孤雄小鼠。
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具有两个父系基因组的孤雄小鼠,证实了即便在最高等的哺乳动物中,孤雄生殖也有可能实现。
这些孤雄小鼠外观正常,可以自主呼吸,但是都在出生后48小时内死亡。这也表明,哺乳动物的孤雄生殖比孤雌生殖更难实现。
从这些研究能够看出,曾经不可想象的孤雌生殖、孤雄生殖,并非遥不可及,中国科学家已经在哺乳动物上实现了。自人类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以来,生命科学的发展速度也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不育不孕夫妻或同性伴侣,就能通过生物技术拥有自己的孩子。
参考文献:
1、https://doi.org/10.1016/S2214-109X(20)30130-3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cr2015151
3、https://doi.org/10.1016/j.stem.2016.01.017
4、https://doi.org/10.1016/j.stem.2018.09.004
撰文:头条号 @生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