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楼主
你看恐怖片时,还会害pia吗?
网友【观影追剧】 2021-03-28 21:52:24 分享在【美国信息交流】版块    1    6

不知各位发现没有,最近几年里,不少让人备感新奇或惊喜的恐怖片接连问世。

从2014、2015年的《它在身后》、《女巫》开始,到之后的《哭声》、《屏住呼吸》,接着大热的《逃出绝命镇》、《忌日快乐》、《小丑回魂》,再到后来的《寂静之地》、《遗传厄运》、《仲夏夜惊魂》等等。它们是影评人的新宠、各种年度佳片榜中的异类,有的甚至成为票房黑马。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并非每个观众都会爱上这种电影,而对那些胃口既挑剔又杂食的老饕来说,它们又是意外淘到的美味。

反正不管喜不喜欢,你都得承认,这几年的恐怖片看上去已经跟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挺不一样了。那么,它们会成为一种新方向吗?

一,它们很艺术

它们看上去不像恐怖片,倒像是艺术电影。这也意味着,有时候,观众得忘记商业片的快节奏,也不必非得期待一个“合理解释”。

比如,作为一部恐怖片,《女巫》无意展示“怪物”的真身,更没什么死斗逃生、猛鬼上身的戏码。一切都交给“氛围”去演绎。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影片尽量使用自然光和烛火来拍摄,服装布景等细节无不精益求精,再加上点到为止的超自然瞬间、神出鬼没的象征寓意、缓慢却不失张力的节奏,成功营造出弥漫在一片陌生大陆、幽暗荒野中的不详之气,也将角色心中的迷惘与绝望一并放大,更令观众深深沉浸。看,下面这张剧照是不是有点名画《晚钟》的味道?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再比如,“少男少女被形如陌生人的怪物追杀”——这个故事太容易拍成一部充斥廉价血浆的粗糙B级片。而《它在身后》却富于诗意和美感,更像一部独立电影,或者是“T·S·艾略特诗朗诵MV”。当然,恐怖也从未缺席,片末泳池诱杀“陌生人”一场戏,可谓艺术与惊悚的完美结合。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哭声》其实是一个精心设立的迷宫,既摆布着观众(同时也是片中角色)的信任,又心思缜密地将超自然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很多小细节体现出影片的用心。如图中这串“小骷髅”,其实是枯萎的金鱼草。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鬼书》拍得细腻而考究,充满了幽闭恐惧感,并带有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之遗风。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二,它们很政治

如今,恐怖片倒成为讨论敏感政治题材的“避风港”,可以随便玩隐喻,也不怕稍微过火,而影片的题材(和制作者)也越来越多元化。

女性主义

似乎每部女性恐怖片的主题都与“性”有关,男权社会的压制、女性初夜的恐怖,“性”似乎成了女性可以利用的有力武器。

《生吃》是个关于女性力量被唤醒的故事,多少让人想起《魔女嘉莉》。只不过,40年前的嘉莉因为被泼洒的猪血激发超能力,《生吃》却是因为肉食对素食主义者的诱惑(影片甚至还用泼洒红色颜料的场景玩了把致敬)。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在于,女权运动发展多年至今,“恐女症”已不再是个新鲜议题,所以,《生吃》巧妙引入更有普适性的主题——人类如何面对自己的野蛮本性。

《鬼书》则展示了非常个人化的女性视角,它剖析了一位年轻单身母亲的心结,既痛苦又真诚。这两部电影的导演都是女性,她们也都选择恐怖片作为长片处女作,这在过去可不多见,也证明如今的恐怖片创作越来越多元化。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甚至《女巫》在某种意义上也寄托着女性主义。在四百年前的清教徒社会,做“女巫”或许成了唯一的抗争方式?而女主角最后的选择难道不是一种自我解放?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种族问题

《逃出绝命镇》只花了大约450万美元预算,却拿下2.5亿的本土票房。作为一部混不吝的恐怖小片儿,它看待种族主义的深度和启发性,却远比单细胞的《冲出康普顿》,或者“主旋律”的《塞尔玛》更高明。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影片套用了“和睦小镇实为杀人窝点”的老梗。其实大多数美国恐怖片的默认主力观众群都是“白人年轻男子”。但当这种故事的主人公变成黑人,而他又置身一个富有的白人街区时,意味就完全不同。

所有恐怖元素都和种族话题挂上了钩。以《逃出绝命镇》那个精彩的开头为例:深夜,一个年轻男人走在寂静无人的街上,然后被一辆神秘的汽车追赶……特殊之处在于,他是个黑人,而美国观众一看便知,他走在一座典型的、以白人居民为主的小镇里。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那么,这个场景里的惊悚要素就有了双重意义:

第一,独自夜行很危险;

第二,一个黑人独自走在“白人的地盘上”很危险。

要领会第二条,你需要对现实背景有点了解。不妨回想一下,近年来美国出过多少起因警方盘问路人而起的枪杀悲剧——而被害者几乎全是黑人。

大多数恐怖片都会在前半部分尽量渲染诡异、可疑的气氛。《逃出绝命镇》也不例外,但它再一次巧妙地把恐怖氛围与种族问题联系到一起。观众会发现,故事里的有钱白人虽然看起来友善可亲,却总感觉不对劲。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又是双重意义:

第一,这是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他们本来就是一群恶人。

第二,即便现实中的白人群体里也不乏这种“伪善”现象,哪怕大多数并无恶意。

黑人喜剧常有类似的笑料:某高端人士连半个深色皮肤的朋友都没有,却又总装作跟“黑人兄弟”打成一片。影片用很多细节来讽刺这种“隐性种族隔阂”——我尊重你,但内心深处,我依然没办法把你当作和我一样的人。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逃出绝命镇》的导演乔丹·皮尔本来就是知名黑人喜剧节目制作人。他利用反讽和恐怖的结合,进一步扩展了故事的深度。毕竟人在受惊吓或被逗笑的时候,心里是最放松警惕的。影片在临近结束时的一次反转颇有点题之妙:原来这并不是一个“21世纪黑奴”式的故事。白人们是真心倾慕黑人——但仅限于他们的身体。

认为种族之间在身体或头脑上存在优劣之分,这就是种族主义。《逃出绝命镇》仿佛一个半认真地玩笑,对黑人、白人,甚至大洋彼岸很多谈“政治正确”色变的异国观众,发出响亮的质问。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正如导演乔丹·皮尔所说:“这一切始于八年前。当我们有了一个黑人总统后,有一段时间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后种族谎言里,大家都认为种族歧视已经不存在了。但包括我在内,所有的黑人都知道这不是事实,种族歧视依然存在。我每天都能体会到……这部电影想揭示的是,种族歧视这个魔鬼涌动在一些貌似无辜的言行背后。”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川普主义”

未命名的传染病席卷了人类并造成了整个现代社会的土崩瓦解。父亲带着家人离群索居于深林,一个陌生人的意外出现打破了他们渴求的安宁——

《黑夜造访》的理念并不算新鲜,就像罗梅罗曾以《活死人之夜》隐喻白人社会对黑人的恐惧,本片也成为对川普时代的最敏锐影射——片中的父亲恰似这个时代的一部分美国人,对整个外部世界(尤其是外来者)疑神疑鬼。他不顾一切地用枪支保卫家人,除了带来无辜者的伤亡外毫无意义,真正的崩溃却起于内部。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饰演父亲的乔尔·埃哲顿曾谈到影片的主旨是“当社会变得不稳定时,如何快速地判断他人”。片中的家庭可以被视为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的象征。“类似于,来我的地盘就需要遵守我的规矩,我们可以尝试分享,但我不确定是否能信任你。”导演特雷·爱德华兹·舒尔茨解释道。

影片竟然契合了当下的政治议题让他觉得很有意思:“剧本写于2014年,灵感来源于历史中无数的循环、人类的恐惧以及对坏事将要发生的预感。故事的主题是开放式的,观众可以决定自己想要从电影中获取什么。”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如果不把《它在身后》简单理解为一部关于性焦虑甚至隐喻性病的电影,我们也可以从中嗅到弥漫在整个年轻一代心中的不安情绪。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正在崩塌的世界(比如片中破败的底特律市区),却不知将来在哪里。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三,它们也很颠覆

恐怖片总是充满了老套路,但也正因如此,后来者要想成功,就必须创新和颠覆,必须带来点新鲜的、和以往不一样的东西。

布伦屋(Blumhouse)的崛起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布伦屋是一家好莱坞小公司,专攻小成本恐怖片(不过也有《爆裂鼓手》这样的奥斯卡级别作品),成立于2000年。但直到2007年,他们才凭借《灵动:鬼影实录》一鸣惊人,该片成本仅1.5万美元,票房却接近两亿。2011年由温子仁导演的《潜伏》是另一个商业奇迹:成本300万,票房1.8亿。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布伦屋的模式是,独立制片(至今没有成本超过一千万的电影),再通过“六大”公司来发行。

他们眼光敏锐,勇气十足,总能把标新立异的点子变成“爆款”。发家之本《灵动:鬼影实录》就是《女巫布莱尔》式的粗糙伪纪录片、家用监视器镜头和传统的鬼屋电影之巧妙结合。

《人类清除计划》则建立在一个典型的“拍脑袋创意”上:整整12个小时,合法、受政府鼓励、全民参与的大厮杀——按照业内惯常思维,这种剧本根本连想都不用想,哪怕提交给老板都是找骂。然而目前该系列在连拍了三部后,累计票房超过三亿美元,成本加起来只有两千万出头。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2017年大热的《逃出绝命镇》和《忌日快乐》也是由这家公司出品。为何他们总能捡到宝?请听某同行公司高管的哀叹:“我看了剧本,很喜欢,但老板把它毙了,并且觉得我是个白痴。”故事的后半部分是,他带着剧本跳槽到了布伦屋。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高概念,低成本

25岁以下人群是恐怖片的主要目标,而年轻人只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

所以你的片子必须有个新奇、清晰、容易吸引人的高概念。布伦屋很擅此道。如围绕镜子来吓人的《鬼遮眼》,以多重人格为卖点的《分裂》,把“大逃杀”挪到办公室中的《贝尔科实验》,或者反转日常社交生活的《致命礼物》和《探访惊魂》。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他们也善于控制成本。这样的好处不仅仅是省钱。公司创始人杰森·布卢姆认为:“当你没钱去做CGI时,只能把钱都花在如何讲好故事上,这将逼迫导演把注意力集中在电影更重要的部分。如果一部电影的表演很棒、角色很棒、故事也很棒,哪怕视觉效果没那么好,也能成功。”

老套路,新生命

前文提到的一些年轻导演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影迷。

比如乔丹·皮尔把《罗斯玛丽的婴儿》视为《逃出绝命镇》的灵感来源——我们则认为有部很糙很血腥的80年代B级片《灵异出窍》(Society)在“揭批上流社会阴暗本质”方面,跟他挺投脾气。

《女巫》的导演罗伯特·艾格斯也坦承自己的处女作受到库布里克的《闪灵》和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之影响,而对老恐怖片迷而言,本片简直是《异教徒》(70年代英国恐怖片)的精神附体。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其实,一部出色的恐怖片总是经典套路与新创意的结合。《无名女尸》本来是部典型的“鬼屋片”,也就是说整个故事都发生在一座封闭建筑内,靠氛围和出其不意(英语谓之jump scare)来吓人。但影片把地点设定在解剖房,用专业级别的解剖场面来营造写实感,并加了具美丽而神秘的女尸,于是看上去便备感新鲜。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同为鬼屋片的《关灯后》把“光与影”作为猛鬼出没的机关,再加上CGI的配合,令紧张感持续始终。《屏住呼吸》则成功塑造了一位“盲人版杀人狂”,平添新意。

通过《关灯后》和《屏住呼吸》的成功,不难发现,它们都带有明显的游戏感和“斗智”成分,它们的主人公并非只是被动地地反抗,而是主动挑战对手。也许这正是它们讨年轻观众喜欢的原因。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2018年大热的《寂静之地》(Platinum Dunes出品)则是“舍弃”掉了电影台词,通过惊悚类型片的框架和外壳,另辟蹊径地探讨了家庭主题。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影片所聚焦的并非人类与不明生物的冲突,而是对于为人父母的反思:父母永远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独自应对外面的世界,但是总有一天不得不做出妥协。本片的编剧加导演,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约翰·卡拉辛斯基就曾表示,影片的创作意图就是表达为人父母的担忧。

同样另一部大爆的恐怖片《遗传厄运》(PalmStar Media出品),导演阿里·艾斯特在类型片的基础上,玩出了一部反类型的家庭伦理片,用超自然故事讲述家庭悲剧,家庭主旨贯穿全片。影片中大部分的恐怖感,都来源于内疚、怨恨、愤怒等情绪,最终变成挥之不去的噩梦。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在视听语言方面,新生代就更是集体复古。《它在身后》像极了一部80年代恐怖片,连音乐都是约翰·卡朋特的合成器风。

《招魂》系列不仅把时代背景选在70年代,无论摄影、构图还是节奏,也都带有《驱魔人》时代的优雅。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现如今的独立电影都流行用滤镜来制造昏黄的复古色调,恐怖片却比它们多了种选择:学习70年代意大利恐怖大师达里奥·阿根托的“大红大绿表现主义打光”,于是像刚刚提到的《它在身后》、《屏住呼吸》、《无名女尸》的很多场景看上去都像《阴风阵阵》(1977)之翻版。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网友分享在meiguo.com上的图片

恐怖片的黄金年代,或许又要到来了。

出处:头条号 @环球银幕

meiguo.com 发布人签名/座右铭这家伙浪费了“黄金广告位”,啥也没签!
大家都在看
楼主新近贴
回复/评论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meiguo.com 创始人

emotion

6   2021-03-28 21:52:24  回复

回复/评论:你看恐怖片时,还会害pia吗?

暂无用户组 升级
退出
等级:0级
美果:
美过
精华推荐
  1. 美国华人在近期出入境美国,绿卡和签证的持有者须知!
  2. 童工可以合法夜班了?
  3. 【读懂AI Agent】MetaGPT、Mila、斯坦福、耶鲁、谷歌的合作论文
  4. 瞄准美国公民了?川普总统的“驱逐行动”在变本加厉
  5. “240小时免签”和“离境退税”叠加组合,让美国人感受到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
  6. 美国小伙儿在武当山修行十余年,终于获得“中国绿卡”了!
  7. 独自搭乘美国硬座火车,52小时横穿美国!
  8. 中方意识到谈判时机已至?迅速派出“王牌代表应邀”和美国财长会面了
  9. 中国的中产家庭,送孩子赴美留学就是鸡肋之举?
  10. 百万民众“上街游行”抗议川普政府的百天?
  11. 近半数中国小包裹的接收人是贫困美国百姓?
  12. 中国“不陪川普玩”了… 从此不理会美方闹剧!
  13. 关于“跨国婚姻”婚姻绿卡,给配偶申请绿卡的各种细节问题!
  14. 川普关税政策可能导致意外后果
  15. 美国驻华大使馆:“赴美生子”一律拒签
  16. 哪些关键技术决定了如今大模型格局?Google的首席科学家“万字演讲”回顾AI发展的十年
  17. 盘点美国最繁华的城市 top10
  18. AI半壁江山是中国人?黄仁勋“敲警钟”:美国须觉醒!
  19. 这小伙年仅25岁,已经是百亿美金公司的创始CEO了!
  20. 中美关税战的最佳写实作品~乌合麒麟发布《就不跪》
  21. 这位美国年轻人在中国玩儿一圈,浪费掉美国政府的16亿美金?
  22. 关税战持续了96小时… 突然大反攻?
  23. 在量子世界“玩儿游戏”?物理学家展示了量子计算机的新前景
  24. 美国“大规模”取消国际留学生的签证
  25. 川普总统:在未来几周内开始发放“金卡签证”
  26. 贸易战的结局已定?中美两国“各退一步”?
  27. 遭遇无故吊销学签,藤校的中国留学生起诉且赢了🇺🇸国土安全部!
  28. 华人科学家再次遭遇系统性排查,75%留美学者“萌生去意”!
  29. 让人意外!股神【巴菲特】突然宣布退休
  30. 马斯克的丑闻?和多名女性有染,有上百个孩子?
  31. 美国人在凌晨三点排队,不为苹果手机… 竟然是为中国毛绒玩具“拉布布”?
  32. 2025年,必须认识的一个英文单词 ~ tariff
  33. 中美博弈2.0了?川普政府“百日执政”,撤回对华善意!
  34. 台湾政府:一场误会呀
  35. BBC:在川普政府的关税打击下,为何中国不低头?
  36. 美国《时代》周刊:DeepSeek【梁文锋】

美国动态 美果搜索

Your IP: 18.190.154.145, 2025-05-15 18:03:13

Processed in 0.12073 second(s)

头像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已有0次打赏
(6) 分享
分享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