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经济下滑,工作难找,经常有朋友向我倾诉:
“我面试了无数次,总是拿不到 offer,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每次面试,我都像在背流水账,面试官的眼神逐渐飘远。”
“他们明明说欣赏我的背景,可一到面试环节,就没了下文。”
为什么优秀的人,也会一败涂地?
我在中美职场打拼 20 年,从初入职场的销售,到跨三大洲团队的全球副总裁,经历过无数次面试或者内部升职面谈,也面试、考察过上千位候选人。我的结论是:被淘汰的理由,往往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表达失真。
这种“失真”有几种常见表现:
故事模糊:背景、任务、行动、结果混成一锅粥,让人听不清楚你到底做了什么。
光芒被遮:我们习惯强调团队贡献,低调自处,结果自己的关键作用被轻描淡写。
存在感稀薄:没有让面试官看到,你在团队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面试官眼里,你不说清自己的价值,就等于没有价值。而这,往往是许多华人候选人的致命短板。
STAR:让故事有逻辑
在 MBA 课堂上,我们就学过 STAR 框架(Situation、Task、Action、Result)。它像电影的剧本,能帮你锁住故事的逻辑主线:
但在面试中,光有逻辑是不够的。就像一部电影,有剧本还不够吸引人,还需要演员的情绪、镜头的细节、配乐的情感烘托。否则,STAR 只是一张冷冰冰的蓝图。
RISE:让故事有温度
有一次,我刚在办公室结束视频面试,走到客厅拿水。老公正坐在沙发上看书,抬头问我:“你刚才跟哪个朋友聊得那么热火朝天?” 我说:“不是朋友,是猎头约的面试。” 看着他那I人瞬间无语的表情,我忍不住偷笑不语。
这些年在跳槽与岗位转换的实战中,我摸索出一套方法,让冰冷的 STAR 框架长出血肉与温度,还能在短时间内与面试官建立深度链接。我把它命名为——RISE 模型。它就像为故事打上光影、配上音乐,让叙述既有逻辑的骨架,也有直抵人心的记忆点。有了它,即使是内向、不擅寒暄的人,也能讲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故事。
Reflection(反思):事后你学到了什么?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
Insight(洞察):关键决策背后的思路与逻辑是什么?你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Struggle(冲突):过程中的阻力、误解、资源短缺,你是如何跨过去的?
Emotion(情绪):那一刻,你的紧张、期待、坚定、喜悦,是否能让人感同身受?
有逻辑的故事让人听懂
有温度的故事让人记住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看看故事的变化
STAR 版本(逻辑完整,但情感稀薄)
公司要求在 3 个月内推出新产品原型。我负责从零到一的设计。通过 5 轮用户访谈、每周与技术部门对齐,最终按期上线,用户满意度提升 20%。
STAR+RISE 版本(逻辑与温度兼具)
这是我第一次在团队重组后,独立承担优先级最高的产品原型设计,时间紧、资源少(Situation/Task)。坦白说,刚接手时我很焦虑(Emotion)。我没有按惯例立刻展开调研,而是先列出三个核心假设,再用 5 轮用户访谈去验证(Insight/Action)。很快,我们聚焦到用户最痛的点。 过程中,研发资源不足,技术负责人甚至强烈反对新方案。我花两天收集数据,多次一对一沟通,才争取到支持(Struggle)。上线前一晚,我几乎整夜没睡,像守护一个孩子一样守着系统上线(Emotion)。最终,产品按期交付并提升了 20% 的用户满意度(Result)。复盘时我意识到,如果研发能更早介入,或许能提前两周上线(Reflection)。
你看,第二个版本是不是不仅让面试官“听懂”,还让他们“记住”?
华人候选人的心理坎
在海外面试中,华人候选人往往还要跨过两道心理障碍:
怕显得自夸但面试不是谦虚大赛,而是价值展示。自信和傲慢之间,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那就是事实与数据。
怕语言不够完美进入面试流程,说明公司已认可你的背景与能力。真正打动人的,是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气场笃定,而不是语法的无懈可击。
请记住:面试是双向选择。这既是他们评估你的过程,也是你判断未来雇主的机会。
我的建议
写够:参考下面这个模板,准备 6~8 个 STAR+RISE 故事,覆盖领导力、跨文化沟通、冲突管理、项目管理等不同能力维度。
写透:用英文打磨,突出“我”的决策、行动与影响力。
演到位:每个故事控制在 2~3 分钟,细节备足,随时应对追问。
练到熟:录音、录像、模拟面试,反复打磨语气、表情、肢体,让自信成为自然状态。
当你能用 STAR 锁住逻辑,用 RISE 打动人心,再辅以充足的准备和笃定的姿态,你的故事就不再是“讲出来”,而是能“让人感受到“的。到那时,面试官记住的不仅是你的经历,更是你作为一个值得信赖、能带来价值的人。工作offer,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出处:见配图右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