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聊聊未成年人保护的话题。
1 “等他们懂了,都已经不在我这儿了”
第一次见到马皑,你会觉得他长得有点像汉尼拔。但如果知道他的职业,你会觉得他更像美剧《犯罪心理》行为分析部的亚伦 · 霍奇纳。
马皑是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
他从大二开始就对青少年犯罪学产生浓厚兴趣,研究犯罪心理40年,他带过80多个硕士、博士生,培训过几万名公检法干部,参与过很多疑难大案。
西瓜视频里有一期《这些性侵儿童的罪犯都有什么特征?》,马皑教授抛出一条令人震惊的数据——
北京市海淀区2016年与2019年遭性侵的未成年人占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总数的比例分别是45%和70%!
△ 马皑在视频里科普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统计
“首都尚且如此,那么其他地方呢?”视频中,马皑教授感叹到。
关于熟人性侵害未成年人案,马皑对2020年与1983年两个时隔近40年的案子最是难忘。
去年的案子发生在山东东营。一位父亲发现,大学毕业的女儿一谈恋爱就想自杀,而真相则令人发指。
原来,这家人有个至交好友,两人是同事,两家女儿从5岁起就在同一所幼儿园,亲密无间,朋友常带着孩子们去游泳,去游乐场,俨然一个好叔叔。
“好叔叔”时常让两个女孩,一边一个坐在自己腿上,而他那肮脏的手伸向好友女儿的隐私部位。
5岁的小女孩不懂事,以为叔叔对每个女孩都这样,而且每次都有“奖励”。这个叔叔还总说,这绝对最后一次。
但被侵害行为延续了10多年,直到女孩考上大学。女孩也不敢跟父母说,她怕父母不相信。
女孩大学时得了抑郁症,更是无法面对亲密关系。最终,她将实情告诉父亲。父亲立即报案。然而,这个案子最终因为证据缺失,没有起诉依据,无法立案。
马皑教授说起来就非常气愤,“害得太深了!”
近40年前,马皑还在唐山市路南法院实习,第一次接触儿童性侵案,就将一位当地很有名的老师判了无期徒刑——他猥亵了11个7、8岁的女学生!
那是一个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班主任,姓李,60岁上下,外表文静,特别和蔼,男生女生都很喜欢他,教学也好,很有名。
学生们之间的“传言”揭发了他。“哪个同学做得好,老师就会抱抱谁。李老师又抱那谁了,李老师就喜欢那谁。”说起来像奖励一样。后来教务处老师听说了很奇怪,老“抱”同学干嘛?
马皑教授至今仍记得他与这个人的一段对话——
“你把手伸向孩子,那孩子们懂不懂?”
“等他们懂了,都已经不在我这儿了,我就是一二三年级语文老师。”
前后40年,两个性侵孩子的熟人“好人”案,像两张巨大的警示牌挂在马皑心头。到底什么样的人会对未成年人下手?
马皑在西瓜视频上讲到,他们通常有五个特征:对未成年人有性冲动;故意歪曲认知,突破自我限制;获得家长信任;用诱惑、威胁等方式控制孩子;犯罪中得到变态的满足。
他用40年研究经验、几百个案例总结出:不要对危险抱有侥幸幻想,在坏人行动前,我们必须行动。
第一,要让孩子懂得性侵害的知识;
第二,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敢说,不会因为害怕惩罚把秘密埋在心里;
第三,家长要细心,主动防范,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警。
早一天抓住色狼,就保护了下一个孩子。
但当我们问马皑教授,这些熟人性侵者有无什么外表的特征?
“没有!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
马皑教授强烈否定,“这就是我们干犯罪心理的人最害怕别人说的话,除了特别变态的人和行为,绝大多数的他们会潜伏很深,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我们干那么多年(专业),从外形上都看不出来。”
所以,千万别看对方长相老实,就放松警惕,盲目相信身边的熟人。
2 现实中的隐秘角落
性侵是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一种方式,但现实中还有太多隐秘角落。
佟丽华律师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专家建议稿起草人,他曾发起组建“中国律师未成年人保护志愿协作网”,他同样在西瓜上开设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视频专栏。
在视频里,佟律师提到孩子遭遇校园欺凌后,如果不及时纠正会出现的问题。
△ 西瓜视频@佟丽华律师
在佟律师眼中,校园内除了大家关注的严重欺凌,还有那些看上去不那么严重但给孩子造成严重伤害的情况,比如一般的推搡或者长期的孤立。
他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六一儿童节,在西部某个省,一个15岁的孩子喝药自杀,而起因是被同学胁迫长期打饭、打开水、洗饭盒、倒洗脚水、洗头,还有殴打等等。
△ 少年留下了三封带血的遗书(资料来源:央视网《新闻调查》 20161126 致命的欺凌)
佟丽华认真看了这个孩子留下的遗书,至今仍非常震撼。
“有一次不小心踩到同学张某某的袜子,张某某便让陶某某买一双新的,要五元钱。小张还说每星期涨8元钱,现在是34元钱。昨天晚上小张打了我一顿,现在我感到头晕眼花,希望老师通知双方家长到医院检查解决,不要告诉张某某是他说的。”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父母也要做好引导工作。
佟丽华举例,一些孩子在学校遭到一些“欺负“后,回家告诉父母,很多父母就告诉孩子“有人欺负你你就打回去”。
△ 佟丽华西瓜视频——“爸妈十堂课”
事实上,除非是严重情况下的正当防卫,否则这样打回去不仅解决不了问题,有时甚至会给孩子带来更严重的伤害。
“我接触过的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就是孩子早期被人欺凌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也没有获得社会的有效帮助,最后他就去欺负那些更弱小的人,走上犯罪道路。”佟丽华说。
△ 未成年人犯罪不是一天养成的
谭芳律师的关注点则在家庭内部,包括家暴、离婚等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她是上海市律师协会民事法律委员会主任,曾做过11年的法院审判员、审判长。
“一些隐秘的角落如果不被重视,带来的危害一样巨大惨烈。”
谭芳律师提供了一组数据,某市区人民法院2014年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6件,其中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件,同比增长40%。
△ 西瓜视频@谭芳律师
谭芳关注的最新案例就发生在几天前,江苏一对90后小夫妻诉至法院,双方都同意离婚,对财产处置也没有异议,但都不愿抚养女儿。
法院考虑到如果强行将孩子判给男方或女方抚养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最终判决不准予二人离婚。
△ 这条新闻前几天也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热议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是强制性的,如果不履行抚养义务需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比如被撤销监护人资格,甚至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谭芳律师说。
上面双方明确不愿抚养孩子的情况很个别,但在一些离婚案中,孩子成为夫妻双方博弈的筹码,孩子成了争夺利益的工具。
谭芳律师讲到一个案例,离婚双方都不愿放弃孩子的抚养权。但丈夫说,如果妻子想要抚养权,必须拿价值400万的房产来换。丈夫偷偷将生病的孩子抢走并藏匿。妻子心疼孩子,被迫同意丈夫的要求,但孩子已经在此过程中受到极大伤害。
这样的童年经历,对孩子来说,是在接受父母双倍的怨恨。
谭芳在《相比起离婚来说,结婚更需要一段时间的冷静期》视频课中讲到,“离婚需要冷静期,结婚也需要冷静期。”
她建议即将迈入婚姻阶段的双方,要进行“婚前15问”,原载于《纽约时报》,是美国研究婚恋的心理专家们提出的。
其中就包括,“我们要不要孩子?如果要,主要由谁负责?我们讨论过孩子将来的教育模式吗?”等等。
△ 西瓜视频@谭芳律师
“因为孩子在一个欠缺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这种负面影响将难以消除,甚至加剧。而在脱离家长陪伴,缺少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孩子是有可能做出某些不良行为的。”谭芳律师说。
离异家庭的子女长大后,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绪,逆反心理也非常严重。
即使是他爱的人,也依然无法相信对方。
3 信息鸿沟与认知鸿沟
这些年来,马皑教授亲自参与案件分析、审讯、判决、心理与行为矫治个案大概200起,如果包括学术研究、课题,就至少有600起以上。
他感触很深,这些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很多来自小城市低收入家庭。
△ 儿童防性侵面临的困难分类(资料来源:张存俭等《关于儿童防性侵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建议——以珠三角城镇小学生为例》,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发现这个问题的不仅有马皑。
一项针对四川农村6-16岁女生的调查问卷显示,1672个孩子中,80%以上的女生迫切需要知道如何保护身体的隐私;近5%受到不同程度的猥亵或性侵;其中近60%选择沉默。
“城市里一般的知识分子家庭或中产以上家庭的孩子遭受性侵相对是少的,城里的父母可能会更注意一点,也关照自己孩子一天和别人做了些什么,问的也有技巧。但农村家长关心这些的确实比较少,这些孩子很可怜。”马皑教授说。
而且,这些父母与孩子很难有渠道获取如何保护孩子、防范侵害的知识。
为了填补这样的“信息鸿沟”,他在今年年初开始录制视频课,即使每天平均工作12个小时,依然抽出时间,面对镜头对着万千网友分享自己的40年来的经验。
△ 马皑视频合集
信息鸿沟之外,还有家长还有很多“认知鸿沟”。
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只有女孩才会受到性侵,但事实上,不论男女,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受到伤害。
△ 佟丽华西瓜视频——“爸妈十堂课”
此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告诉孩子提防陌生人,有陌生人敲门不要开门,路上碰到陌生人不要搭话,但事实上这远远不够。
进入网络社会后,有一些居心不良的人,会“隐藏”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方式,跟孩子建立联系,孩子如果缺少戒备心,在网上与他们建立联系,也很容易受到伤害。
“原来,我们说陌生人在室外,但现在,陌生人很可能就在孩子的卧室里。”佟丽华说。
除此之外,这个社会还存在“受害者有罪论”,一些受害者甚至会有明显的“牺牲型”心理,为了妈妈不受继父的家暴,甘愿被侵害。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认知。
孩子成长中的阶段性变化也会让“认知鸿沟“加深。
马皑教授观察发现,在12岁后发生的未成年人性侵案中,受害者报案的比例反而不高,一个因素就是孩子正处于青春期,逆反,认为我可以面对了,当然也怕受到惩罚。
“其实很多东西你还无法面对,需要帮助,这些理念一定要告诉孩子与家长。”
信息的隔阂,让认知的误解如此之深,而科普视频能逐渐填满这些鸿沟。
谭芳律师认为,“作为律师,我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唤醒大众。”
也是从今年1月开始,谭芳开始在西瓜视频上分享婚姻方面的法律知识,“大众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是迫切的,但着实存在许多知识盲区,以及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误解。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大家学法,更要通过普及一些技巧和方法让大家学会用法,合法维权。”
4 大胆的网络科普实验
每天,马皑教授要工作12小时以上,讲课、讲座、辅导学生、研究课题、参与案件,马不停蹄。这半年,他的日常活动里又增加了一项内容——如何当好一名科普视频博主?
“你给学生讲课,他们基本是同样的水平,同样的年龄,知识结构也差不多,而且他们又不得不听。但我在视频平台上播出的内容,特别是针对青少年保护的,看的人数与层次就太多了,能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就挺有挑战。”
其实,若论播放量,仅仅四个月,马皑教授这期《这些性侵儿童的罪犯都有什么特征?》的视频,就有57万人次观看——“视频学生”一下子就超过马教授此前所有的面授学生的总数。
△ 马皑科普性侵儿童的罪犯特征
“最恐怖的就是性侵犯者擅于让儿童认为TA自己也对这些行为的发生负有责任,儿童会觉得自己被困住了,无法将正在发生的事情告诉任何人。所以防范教育真的特别重要”
“每次听到这种故事我都毛骨悚然,马教授的科普很重要!这种犯罪真的好多啊,大家提高警惕!”
“最重要的是孩子是弱势群体,没有反抗能力,容易操控!”
2021年2月10日,马皑教授这条保护未成年人的视频一播放,就引发了3000多点赞,近千的收藏,留言就超过130多条。
△ 马皑的视频下的评论
谭芳律师之前就注意到社交媒体平台的重要性,也注意到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经常浏览视频平台上的内容。
“普法受众在哪里,普法阵地就在哪里。”谭芳说。
她希望普法更接地气,通过讲故事等形式,将知识的传递方式有趣化,让普通人对法律产生兴趣,产生信仰,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与更直接的帮助。
现在佟丽华一有时间就会刷西瓜视频,看看账号下的留言。
“有的留言很有启发,我就想着能不能在自己参加的相关法律政策讨论上反映给国家立法和政策部门,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时代的进步。”
现在,有越来越多像马皑、谭芳、佟丽华这样的行业专家,同样正身体力行,通过视频形式去跟大家科普知识。
“做大众科普确实是个新事,特别是在传播的同时又要保持背后的知识性和专业性。”
马皑教授说,“不过这是我们的责任,产生好的社会影响是我们的目标,只要时间、身体、能力允许我就会坚持,也期待越来越多的人,也包括年轻一代的学者到来。”
出处:头条号 @西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