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0年利用暑假去湘西支教的海归女硕士火了。
主人公龙晶睛1993年出生,高中出国留学,是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硕士,毕业后放弃高薪工作,离开城市,选择在湘西大山里支教。
有人质疑,28岁怎么支教10年?每次只有几天吧?你这是作秀吧?
10多年来,龙晶睛承受了诸多不理解的目光,但这不影响她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在支教路上,龙晶睛是年轻派。
实际上,在湖南、河北、河南等各地的大山里,像龙晶睛一样,一直有这样一群人,在追着光跑。
【留学9年,支教10年】
提起“支教”二字,龙晶睛的思绪总会飘向自己的18岁。
龙晶睛的父亲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所以自认为是“山二代”的她,一直对乡村教育颇感兴趣。
于是在2011年,还在国外留学的龙晶睛趁着暑假回到家乡湖南,并带着期待与好奇进入山区,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支教工作。
龙晶睛
龙晶睛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
家境不俗、相貌出众、成绩优异,异国求学9年,她在哈佛举办过慈善晚宴,也在纽约时代广场进行过演讲。
而这一切,都在她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硕士毕业后,发生了急转弯。
在国外留学时,龙晶睛便一直参加与发起公益活动,并坚持利用假期往返山区进行短期支教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收获了经验,也收获了感动。
在一次支教过程中,龙晶睛带着学生们滑雪,一个小女孩意外摔倒磕伤了下巴,她赶忙带着女孩去包扎伤口。
去医务室的路上,女孩用明亮的眼睛看着龙晶睛说:“姐姐,我记得你,几年前你来过我们这里。”
龙晶睛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到来给这个小女孩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之后她便开始思考:如果自己留在山里的时间再长一些,是不是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此后,这个想法成了龙晶睛念念不忘的心愿,直到2018年才成为现实。
这年,她结束了国外的学业回到祖国,诸多极为不错的机会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再三思量后,她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放弃所有高薪、高职位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公益人。
龙晶睛再次回到了山里,继续乡村教育事业。
龙晶睛的支教日常
再以支教老师身份回到深山时,龙晶睛最先感知到的是“无力”。
那时候,龙晶睛与志愿者一边在学校教书,一边去学生家里家访。在一间间简陋的矮屋里,她们听到了一个又一个无奈的故事:
“父亲不在了,不知道去哪里了。”
“外公外婆抚养长大的,妈妈出去打工了。”
“辛苦能怎么办呢?都是苦命的人。”
龙晶睛支教时遇到的孩子(图源:@Gina的支教日记)
对于出生在大山深处的人来说,他们生命的开局便是唏嘘,因此对于那些悲伤的故事,他们已能讲得云淡风轻。
可对于龙晶睛来讲,一字一句都是心酸。很多时候,她在一旁听着,眼睛却离不开乖巧坐在床上的孩子,不圆满的过往充斥着他们的童年,龙晶睛想:
这些孩子真的别无选择了吗?
龙晶睛(左一)与支教学校孩子们舞蹈
在凤凰县高岩村支教时,龙晶睛认识了凤玲、凤娇姐妹。
孩子们喜欢音乐,奈何家里条件实在拮据,母亲紧衣缩食,节俭了几个月才凑够钱为姐妹俩买了一件玩具钢琴。
龙晶睛遇见凤玲、凤娇时,女孩正在没有灯光的房间里,蹲坐于用两张木椅拼凑起的“桌子”前,认认真真地弹奏着音符。女孩对她说:“小龙姐姐,我喜欢音乐。”
凤玲和凤娇小心翼翼说出的梦想和渴求的目光,让龙晶睛念念不忘。在和孩子们相处时,她渐渐懂得:
乡村教育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给予孩子们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理想的勇气。
现实可以不完美,但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知道,远方有诗还有星。
那之后,龙晶睛和志愿者在课表中加入了一些艺术课程,并将孩子们的上课日常做成了抖音短视频。
龙晶睛教孩子们跳舞
在短视频里,龙晶睛会将当下流行的音乐编成“国风舞”教给孩子,也会在田野里举行合唱比赛、朗诵诗歌,天边的云、田间的风、河边的青青草地都是她的课题。
龙晶睛想通过这些方式告诉孩子,课本上的知识很重要,但也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坚持探索。
每个人都有想要去的远方,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爱与被爱。
龙晶睛与孩子们的诗歌课
龙晶睛极为特别的支教课程和经历,很快在抖音上获得了关注,后来又登上了热搜。
很多人慕名而来,不断在龙晶睛的抖音直播间和评论区询问加入支教队伍的办法,其中不乏外国友人、知名音乐人和专业老师。
如今,龙晶睛和其他1500名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了志愿者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
外教走进了大山深处的课堂,从出生便没有离开过大山的孩子第一次见到了外国人,他们终于懂得了“flower”的意思。
山区小学里的外教课
音乐人带着吉他、电子琴走进了田野,还和孩子们举行了“梦想音乐节”,热爱音乐的小凤娇,可以不用对着玩具钢琴歌唱了。
热爱篮球的大山少年来到了城市里的体育场,看着他和城里的孩子一起运球、投篮,龙晶睛满眼骄傲。
“常常有人问我支教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答案吧。”
孩子,请勇敢去追远方的星,无论你在城市,还是在田野。
大山少年的篮球梦
龙晶睛时常会想起18岁初次进山支教的那天。
当时,山里还没有像样的路,她和其他支教队员徒步走了两个小时,才到达支教的湖南省凤凰县好友村小学。
现在,那里也有路了。
【农村的孩子,也需要人陪】
动人的故事里总是不缺少巧合。
比如,在龙晶睛决心放弃高薪工作投入支教事业的那一年,相距几百里之外的张鹏程,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张鹏程与学校孩子们
不同于龙晶睛给予的诗和远方,张鹏程与乡村学校孩子们的日常,更像是一场普通,却又无比宝贵的守护与陪伴。
2018年开学季,36岁的张鹏程被调入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清集镇二郎庙小学担任校长。
这是一个光听名字便与“偏远”相连的地方,也是张鹏程与这人间初次打照面的地方:“二郎庙村是我成长的地方,现在我终于能够再次回到这里,反哺我的母校。”
张鹏程与孩子们荡秋千
初到二郎庙小学时,张鹏程以“满目萧条,百废待兴”形容学校的状况:屋顶是漏的,桌椅是破的,操场已杂草丛生,就连学生也是寥寥无几。
很多人劝他就此打住,不必浪费时间,可他不同意。
农村条件苦,一拨拨的青壮年劳动力出走家乡,到城市谋生计。渐渐地,村里就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
大多时候,被留下的人是沉默的,可无声不代表不存在,“农村的孩子,也需要人陪”。
张鹏程与孩子一起过生日
此后张鹏程马不停蹄地开始学校“改造”计划。
修缮楼顶、硬化操场、添置桌椅、重启食堂和宿舍,他尽力让二郎庙小学看起来“正规”一点,如此才能取得更多家长的信任,从而将孩子送进学校。
改造初见成效,在张鹏程的宣传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回归课堂,直到今年5月,二郎庙小学已有近100名学生。
二郎庙小学里的学生
然而孩子多了,张鹏程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早期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他近乎拿出了所有家当,后来相关补助到位,他才结束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
当时张鹏程为每个孩子申请到了4元钱的午餐补助,想着孩子们正在长身体,生怕学生吃不饱的他,又自掏腰包给孩子们“开小灶”。
每天凌晨4点钟,他都会跟着司机师傅去菜市场采购孩子们一天的饭菜。
鲜肉、海鲜、蔬菜、水果,他变着花样地为孩子搭配饮食,有时还亲自掌勺,“孩子们都说我炒菜比家里好吃”。
张鹏程给孩子做饭
二郎庙小学教师资源有限,张鹏程既要在教室讲课,还要到操场给孩子们上体育课,课程安排实在紧张时,他就只能先让孩子们读书自习。
光在课堂上忙活还不够,课余时间张鹏程也闲不下来。
周末去家访,碰见孩子和母亲起了争执,他要主动劝导几句;
夜里熄灯休息,他要跑到宿舍里,确认孩子们都安稳入睡才会离开;
帮学生洗衣服、晒被子、刷鞋;
整理垃圾、打扫操场、消毒卫生间、冒雨维修走廊……
担任校长3年,张鹏程操心的事儿,连起来能绕地球两圈。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1982年出生的他已生出了不少白发,有人称他“校长爷爷”,他笑笑回应“我很年轻,还能做很多事”。
张鹏程在学校打扫卫生
对于学生,张鹏程努力面面俱到,然而谈起家人,他却有说不出的亏欠。
为了能随时留意学生的动态,张鹏程将家搬进了学校。平日忙于工作,他总是顾不上妻儿,儿子偶尔开玩笑“抱怨”父亲,为什么可以给学生做饭,却不能给自己做饭。
每次听到这些,张鹏程只能无奈地笑笑,然后说:“下回给你补上。”
张鹏程与儿子聊天谈心
二郎庙小学里有8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也不能时常打电话。
张鹏程想,可以把孩子们的日常拍成抖音短视频,这样既能保存回忆,也能帮着外出打工的父母了解孩子的情况。
如此,张鹏程开通抖音@鹏程校长,开始用手机镜头记录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起居。开始一切都很平淡,直到那则有关“鸡腿姑娘”的视频走红网络——
视频中,女孩要把学校发的鸡腿带回家给妈妈,站在一旁的张鹏程说:“你吃吧!我再给你拿个鸡腿。”
简简单单的对话,却流露出最单纯的情感,在多样且多变的复杂世界,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最平凡的小事。
这之后,许多人涌入了张鹏程的抖音账号,他们一边关注着二郎庙小学,一边也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有人送牛奶、有人捐书本,有人千里迢迢地跑到学校,只为给孩子献上一份爱心:
“曾经我觉得行走在农村教育路上很孤单;如今我觉得很骄傲、亦温暖,谢谢你们。”
张鹏程将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送到学生家
【谋生,也谋爱】
和张鹏程的选择极为相似,陈文水也乐于在抖音分享自己与岭后小学孩子们的日常。
只是除了爱,他肩上扛起的,还有更多的责任与传承。
陈文水曾一度不被理解。
在开通抖音直播之后,很多人对他年过半百还要“赶”互联网的潮流感到费解,可每次聊起这个话题,他都回应得极为坦荡与直白:“我就是想让大家都能关注岭后小学。”
陈文水
陈文水,河北顺平县大悲乡大岭后村岭后小学校长,截至2021年,他已从事教育事业30年。
陈家三代从教,到了陈文水这一代,前后已有11人投奔教师队伍。因此,陈文水偶尔也会想,自己仿佛天生便扛着“责任”。
陈文水与父亲、儿子
陈文水常说“我要让孩子们走出大山”。而他自己,却一次次放弃了离开的机会。
1998年,还在岭后村做代课老师的陈文水,第一次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
那时候他在县城进修,临近毕业时,他得到了一个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相比他从前所在的学校,新工作单位给予的待遇和机遇都高出一大截。
姐姐劝陈文水一定要留下,他想了想,却背起行囊转身回了家——城里的孩子需要老师,家乡农村的孩子更需要。
在家乡工作的那些年,陈文水凭借优秀的业务能力颇受校领导认可,后来还成为了乡里总校的副校长。
2014年,岭后小学因种种原因已举步维艰,领导想让陈文水回去想想办法,虽有顾虑,但他还是接受了调派。
这一年,陈文水已经41岁了。
岭后小学里的学生们
在不惑之年回到最初奋战的地方,陈文水百感交集。
从前的琅琅读书声和孩子们跳跃奔跑的身影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几组破旧的桌椅和连黑板都没有的空教室。
岭后小学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外面的物资进不来,老师来了也不愿留下。长此以往,学校已形同虚设。
为了“救活”学校,他和村里聊完,又跑到县里谈,好不容易取得了支持,他又挨家挨户地敲老乡的门,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
岭后小学学生
岭后小学重新开学了,陈文水又开始为别的事情发愁。
为了能让学生喝到干净的饮用水,陈文水打算在学校打一口井。北京有位好心人有意提供帮助,但对岭后小学的真实情况存疑。
陈文水听说之后,赶忙带着4名老师和5个学生,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城里,说了好一通才成功拿到了捐款。
通过这件事,陈文水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与其单枪匹马地艰难前行,不如主动寻求帮助。
2018年前后,短视频迅猛发展,陈文水在儿子的建议下开通了抖音。
刚开始那会儿,陈文水连如何上传短视频都弄不明白,一边摸索一边学习,后来他也学会了拍摄和直播。
陈文水镜头下的孩子们
有一次,陈文水去学生王小超家里家访。孩子的母亲告诉他,王小超的父亲曾因病在家瘫痪许久,最终在2019年撒手人寰。
王小超父亲病重后,家中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是靠母亲做单价2分钱的书包拉锁,一点点攒出来的。
当初为了给孩子的爸爸治病,家里欠了一笔外债,结果钱没了,人也没能留住……
陈文水听着,心里说不上什么滋味。他琢磨了一下,然后和王小超妈妈说,“我想拍个视频,帮你一下,帮不到也不要抱怨我。”
实际上,陈文水对此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但现实却给了他巨大的惊喜——
他发布的短视频在抖音得到了很多关注,很多网友问询王小超的情况,最终爱心人士陆陆续续给王小超家资助了6000多元。
陈文水发放爱心物资
这笔钱拯救了王小超一家,同时也给了陈文水信心和启发。
他知道,只要自己坚持展现真实的岭后小学和可爱的孩子们,人们看到便一定会被打动。
陈文水乐于记录学生们的午饭时光——
“今天怎么只吃这么少?多盛点肉。”
“听说你上次吃了5个包子,下次校长再给你安排!”
“今天有排骨,你们多吃点。”
陈文水给孩子们分饭
久而久之,这样的日常成了陈文水抖音里的“固定节目”。
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评论区,一边看陈校长守着孩子们吃午饭,一边等他说出那句“不够再来盛啊”。
有时候爱心网友还会寄来牛奶和食材,孩子们的午饭越来越丰盛了。
在陈文水的镜头里,岭后小学的校舍很干净,菜品很丰盛,孩子们总是捧着饭笑得一脸满足。
他将欢乐和希望传递出去,却将苦楚更多地留给自己。
陈文水坦言,岭后小学仍有很多困难,比如不断出走的老师,和学校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
但他也知道,乡村教育本就任重道远,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
陈文水发放爱心物资
谈及未来,陈文水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想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师加入岭后小学。
因为总有一天,他会退休,会老去,但岭后村里的孩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像他们这样的人】
陈文水很喜欢一首歌,歌词里写:“像我这样孤单的人,像我这样傻的人,像我这样不甘平凡的人,世界上有多少人。”
的确,如若不是看见了龙晶睛、张鹏程、陈文水的故事,我们或许真的很难知道,城市之外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人:
先后在广西瑶族、贵州苗族和云南的山村小学支教10年后,侯长亮和同为支教老师的妻子在深山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婚礼。
没有高朋满座,没有酒宴盛会,他们只是和山里的学生拍了几张简单的婚纱照,却在抖音上得到了诸多喝彩与祝福。
彼时侯长亮说:“谢谢大家的关注,我们不需要捐款,我们希望吸引更多的好老师来偏远地区看看孩子们。”
图源:@山村支教亮亮老师
在贵州六盘水海拔2300米的高山上,前来支教的顾亚老师,和学生们组建了一支大山少年摇滚乐队。
这里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不善言辞,却乐于用音乐表达自我。因着一些抖音排练演出的短视频,海嘎少年为人看见,并得到了痛仰乐队的关注。
歌声和梦想,终于将孩子们带到了更好的远方。
图源:@海嘎小学顾老师
像他们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在少数。
隐匿于偏远山村,他们都曾是孤独且迷茫的人;远离城市舍弃光鲜,他们都做出过“不聪明”的选择。
但很多隐秘却动人的故事开端,都来源于笨拙却很赤诚的决定,如此,人们才会懂得何为义无反顾,无问西东。
从前他们无声无名,而如今因为互联网,他们也终于可以借助抖音短视频,让更多人看见与听见偏远山区孩子的愿望和呐喊。
当越来多“他们”的故事,被“我们”看见。
我们也终于知道:
人间一向值得,因为总有一群人在默默呵护着尘埃里的希望。
他们以爱之名,一往无前,无论前方是风还是雨。
撰文:陆六六
出处:最人物(微信公众号:ii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