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特朗普发起中美的贸易战和科技战,对中国的一些高科技企业进行半导体禁运以来,国产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就成为人们心中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些年来,国内半导体行业在国家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帮助下迅速发展,一些品类的半导体元器件已经开始替代进口。那么,最新的情况又如何了呢?最近关于中国半导体行业传出来许多消息:
首先是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22年1月至4月,中国进口了1860亿块集成电路,同比下降了11.4%,然而,由于全球芯片短缺推高了价格,进口半导体的价值跃升了10%,达到1345亿美元。目前的下降趋势与过去两年IC进口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但是这并非完全是坏事。根据半导体业内人士的分析,集成电路进口数量下降主要是因为国产化率的提升,其次可能和新冠疫情对四月份经济的影响有关。
另一个消息是美国著名半导体企业德州仪器公司(TI)决定将上海MCU团队的业务转移到印度去,员工被其他部门吸收。据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德仪公司这次将产品线转移到印度,并不是故意地转移产业链,恰恰是因为国产MCU崛起加速,从2018年起在中国的销量就开始下滑。而国产MCU企业迅速成长,2021年业绩普遍实现了翻倍增长,并有14家本土通用MCU厂商跻身于《中国半导体企业100强》排行榜,佼佼者包括兆易创新、士兰微、北京君正、比亚迪半导体、富瀚微等等。
第三个消息是华为消费者业务部门总裁余承东前些天在接收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华为的手机的供应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华为手机开始又回来了。在更早些时候华为发布2021财年业绩报告的时候,华为高管业也曾经说过,华为现在采用堆叠技术制造芯片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这些似乎都在预示着,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已经在酝酿着较大的突破。
在2021年,中国的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等企业已经实现了NAND闪存芯片和DRAM内存芯片的大批量生产。目前消费者已经能够买到使用全国产芯片的固态硬盘和内存条产品了。由于这两样芯片就占中国全部进口芯片的三分之一左右,随着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等企业的产量提高,中国需要进口的芯片数量还将减少,国产化率还将继续提升。
而对于半导体制造设备和制造材料,中国企业也在进行技术攻关,国产28纳米光刻机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投入使用,这将使中国芯片供应链的自主化水平提升很大一个台阶。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在今年初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到2024年,中国的半导体销售额可能达到全球市场17.4%的份额,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韩国的世界最大芯片制造国之一。
这些对我们来说是好消息,但对美国政府来说不是。据外媒在5月10日报道,美国商务部考虑扩大禁止美国企业出售先进芯片制造设备给中国公司。此前中芯国际公司已经在此类设备销售禁止列表中。更广泛的禁令将影响华虹半导体、长鑫存储技术和长江存储技术公司在内的公司。美国知名的半导体设备厂商包括应用材料、科磊、拉姆研究公司等,去年这三家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为145亿美元(约合971亿元人民币),占它们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美国的扩大禁令还在草拟阶段,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出台。实际上,美国商务部正在考虑的这一禁令还不仅仅针对中国公司,在中国大陆设厂的海外企业也可能被波及。报道中说,德国英飞凌、荷兰恩智浦半导体和美国德州仪器等芯片企业在中国都设有工厂。尽管都是外资工厂,但也将面临与中国工厂相同的出口管制规则。
如果报道属实,这将是继特朗普发起对华半导体禁运以来最大的动作。这证明拜登政府毫无改善对华关系的欲望。最近,有消息称,中国党政军单位将全面换装全国产化电脑产品,据说有5000万台之多,从cpu到内存和闪存,还有显示器打印机等,全部是国产化产品。这是中国政府对自主芯片产业的扶持,也是对自身信息安全的保障。在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支撑下,中国的芯片一定能突破美国的封锁。这一点,在造船汽车航空等领域,已经屡见不鲜。
出处:头条号 @王雨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