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充斥在美国电影中的“政治正确”实在越来越多。
不得不说,观众们都渐渐感到疲劳,毕竟大多数人看电影是想放松一下,不是来听谁说教的。
然而,有一位导演却特别擅长在娱乐和说教之间找到平衡,让你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能领会他想传递的道理。
他就是《绿皮书》的导演彼得·法雷利。
绿皮书
彼得·法雷利擅长将严肃的社会议题包裹在轻松幽默的故事之下,用温情与诙谐的方式建构了一个充满着人文主义的世界。
虽然在说教,但并不招人反感。
2018年,《绿皮书》让他捧回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时隔4年,终于等来了他的新作——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The Greatest Beer Run Ever
导演: 彼得·法雷里
编剧: 彼得·法雷里 / 布莱恩·库瑞 / 皮特·琼斯
主演: 扎克·埃夫隆 / 罗素·克劳 / 比尔·默瑞
上映日期: 2022-09-10(多伦多电影节) / 2022-09-30(美国/美国网络)
片长: 126分钟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看似是个荒诞故事,但却是改编自真实:
美国对越战争时期,26岁的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奇基突发奇想,从纽约出发,远赴越南寻找正在参战的儿时好友,并给他们送去啤酒。
左:剧照 右:真实照片
编剧为彼得·法雷里本人以及《绿皮书》的联合编剧布莱恩·库瑞和皮特·琼斯,男主角约翰·唐纳修由《歌舞青春》出道的扎克·埃夫隆扮演,另外还有罗素·克劳、比尔·默瑞等老牌实力演员助阵。
这个故事将我们带回1967年纽约市英伍德(北曼哈顿的街区之一)。
主角奇基(约翰·唐纳修 饰)是一名商船船员,除了出海就是和朋友们喝酒吹牛。
游手好闲的他,总是被父亲嫌弃一事无成。
主角奇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用奇基哥们的话来形容就是:
心肠不错,但我比较担心的是你的脑子。
父子俩的日常就是斗嘴,只有在一个问题上,他们能达成共识——爱国。
当时的美国总统LBJ(林登·贝恩斯·约翰逊 饰)呼吁团结一心打越战,奇基虽然没有被征召入伍上前线,但这不影响他的一颗爱国之心。
听闻邻居家的孩子在越战中死去,父子俩都觉得为国牺牲很光荣,他的家人会感到自豪。
全家只有奇基的妹妹克莉丝汀坚定反战:
“我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里打仗,我们街区已经有8个孩子死了。”
这一家人在越战问题上的分歧,也映射了人们看待战争时的不同态度。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下,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的战争,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各持己见,谁也不服谁。
当时的美国社会,也因为看待越战的不同态度而被分裂成两派。
反战人士通过示威游行来表达抗议,他们高举标牌,用蜡烛为死去的士兵哀悼。
奇基的妹妹克莉丝汀也在其中,兄妹二人为此展开激烈辩论,奇基甚至还和其他人大打出手。
他的理由是:这些游行示威的人会伤害前线的军人,我们应该给他们支持打气,而不是反对。
奇基经常光顾的费德勒医生酒吧,就是一个爱国人士小据点。
酒吧老板“上校”更是美国老一辈国家主义者的代表,在他看来“爱国”是一种高于一切的精神。
上校有了个大胆的想法:去越南,找到雷诺兹、柯林斯、帕帕斯、杜根、米诺格这些为国而战的街区兄弟,然后送给他们每人一罐啤酒以表示感谢。
让他们知道,国内还是有很多人支持他们。
想想在前线作战的士兵拿到一罐来自家乡的啤酒,是多么暖心催泪的画面。
爱出风头的奇基表示他可以去送啤酒,这是他表达爱国的方式。
他可以申请在前往越南的船上打工,顺道就可以送啤酒过去。
牛是吹出去了,酒醒后的奇基也有点犹豫。
他安慰自己,战时应该没有船。
可是突然间各种万事俱备,注定他要有此一劫,于是稀里糊涂的奇基,背着一袋啤酒登上了去越南运送弹药的轮船。
在航行了十万海里之后,奇基终于抵达西贡。
在码头的驻军基地就遇到一个同街区的兄弟,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奇基还被误认为是中情局的工作人员,因为“送啤酒”听起来太像某种任务代号。
所以没人相信他真的是来送啤酒的,大家都是一脸“老哥,我懂”。
奇基是百口莫辩,只好将错就错,这个特工的假身份,倒让他去战区一路畅通无阻。
奇基来到靠近战区的卡拉威尔酒店,这里聚集了很多记者和摄影师。
亚瑟·寇特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看杂志》的战地记者。
寇特对美国总统的鄙视让爱国者奇基很不爽,他认为寇特应该尊重美国总统。
他还抱怨这帮记者老是报道负面新闻,不够正能量,应该多报一些正面新闻。
寇特反问:为什么要正面?
当众人听说奇基来这的目的是送啤酒,都感到匪夷所思,一脸“你有病”的表情,毕竟越南也有啤酒啊。
奇基强调他带来的是美国啤酒,结果到下一秒就被打脸,对面刚好有人在喝同款美国啤酒。
此时的奇基显然还没搞清楚状况,他甚至想到租旅游巴士去战区。
当奇基终于找到哥们瑞克·杜根所在的营区,指挥官也摸不清奇基是什么来头,只好临时把正在前线作战的杜根叫回来。
当杜根顶着枪林弹雨冲回来,惊魂未定的他看到的是,拿着啤酒突然冒出来,想给他惊喜的奇基。
奇基应该就是很多人口中的“情商低”。
他的自我感动遭遇了完全割裂的现实,让整个事情显得荒诞。
杜根听说他来送啤酒,愤怒大过惊喜。
他认为奇基如果继续,会死在越南。
杜根只好带着奇基穿梭于战壕,慌忙躲避密集的射击,一个不走运可能就当场丧命。
这是奇基作为平民第一次体验战争。
送啤酒这一暖心之行,在生死较量的战场,显得越来越荒谬和愚蠢。
奇基把带来的啤酒分给战壕中的士兵们,九死一生的大家默默啜饮着温热的啤酒,每个人都心情复杂。
奇基得知雷诺兹已死,而跟奇基关系最好的汤姆也下落不明。
当初汤姆并不想参军,是奇基说服他去的,奇基对此深感内疚。
他也没心情继续送酒了,可是当奇基回到西贡码头,发现之前送他来的轮船已经离开。
他只好去美国大使馆求助,现在的他只想离开这个被战火笼罩的地方。
在卡拉威尔酒店,奇基再次偶遇战地记者亚瑟,他们争论起负面新闻的危害。
而寇特告诉奇基,他曾经目睹了100多个村民被美国大兵杀害,他的记者朋友也在战乱中丧生。
奇基认为记者是故意去报道负面新闻,这些新闻回到国内会影响民众的士气,是有害的。
而亚瑟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
“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事实的谎言和阴谋论才是伤害美国的东西。主导战争的那些人才不是爱国者,他们是政客,说谎就是家常便饭。
如果任由谎言继续,他们只会继续派孩子来这里送命,好假装已送命的孩子死得合理。”
随后,奇基就被刷新了认知,亲眼目睹了近在眼前的爆炸。
年轻士兵就在面前被炸断了手臂。
他这才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可怕,绝不是爱国者们口中一句冷漠的“他为国作战,他的家人会为他自豪”。
自豪吗?这些死伤本可以避免的。
而当战火蔓延而来,西贡遭到炮火的袭击,半个堤岸市都被越军占领,有过两面之缘的越南交警孝在战火中被杀。
离开战场要比进入战场难得多,寇特点醒奇基:
让我们来看看今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今天的世界就是战后的世界,也是一片狼藉的世界。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远离战场的民众很容易将战争理解为,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想象的词语,往往在宏大叙事中淹没了具体的残酷和血腥。
奇基最初又何尝不是将战争浪漫化的一员。
影片没有在战斗场面上做太多刻画,而是以小见大,从平民奇基的视角去亲历战争。
展现了一个盲目爱国的中二青年如何被刷新认知,从自豪到反思的心理转变。
奇基这才明白过来:这不是战争,这是大屠杀。
而在寇特看来,战争原本就是一个大型犯罪现场。
从战场回到家的奇基面对昔日伙伴,已经不再是那个随声附和的中二青年,他对战争有了新的理解。
他得知好友汤姆已经战死,当初正是奇基鼓励汤姆上战场,而他自己却没去,这也讽刺了很多现实中只会口嗨的人。
奇基告诉上校,战争是混乱而失控的,“我不确定这一次我们是否在拯救世界”,言外之意是“我对美国发起越南战争的正义性保持怀疑”。
现实情况永远比电影更荒诞,正如一位豆友的短评:
“啊?我看有人问怎么现在还在拍这种土死了的电影,那请问为什么现在还在打这种烂仗啊?”
21世纪的我们依然需要《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这样的反战电影,苦口婆心地感化人心,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因为战争的阴影从来没有远离,人类似乎学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关于战争,停止口嗨,去看看那些从战火中生还的人的叙述吧。
电影原型:杜根、帕帕斯、奇基、柯林斯、麦克卢恩
撰文:豆瓣电影 @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