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类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一直都是不曾停止过的,而“登月探测”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自古以来也就对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有独特的兴趣,如今,中国的科技和实力也在不断地提升,所以我们才有能力去开展“探月工程”这样的浩大科学探索计划。
而在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嫦娥六号”探测任务,便是我们顺利开展探月工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次“绕、落、返”月球采样返回任务,通过这次任务,我们就能实现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再次顺利返回地球,这对于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探测工作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嫦娥六号在月背成功采样
嫦娥六号探测器是在中国自主研发的“嫦娥”系列探测任务之中的第三步,而这次任务的主要目标,便是要成功实现对“月球极地区域”的探测和采样工作。
探测器一共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组成,它在2020年12月8日成功发射升空之后,就开始了长达5天的“地月转移”飞行,然后就进入了“绕月环绕”阶段。
在进行了近似一个月的“环绕”探测工作之后,嫦娥六号的探测器就成功实现了和“上升器”组合体的“自由对接”,然后“软着陆”到了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
这次“软着陆”工作,可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整个着陆区域范围非常小,只有约几十平方公里,而且在降落的过程中,它还要避开各种“月面障碍”,进行“避险”操作,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科研人员在“着陆”任务之前,就进行了大量的“仿真试验”,保证探测器能够顺利“着陆”到目标区域。
这一次的“着陆”任务,可是非常成功的,探测器就“软着陆”到了目标区域,然后就开始了各种科学探测工作,包括对“月面环境、地质构造、物质成分”等方面的全面探测,以及在月球背面的“南极”地区,进行各种高难度“样本”采集工作。
五星红旗在月背上升
在探测器成功“着陆”到月球背面之后,就进行了各种科学探测工作,而在一切探测工作都非常顺利之后,嫦娥六号的探测器就成功展开了一面“五星红旗”,这一幕,简直就是太让人激动和自豪了。
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在月球上展开“五星红旗”,早在2020年的“嫦娥五号”探测任务中,探测器就成功“着陆”到月球表面,然后实现了“月面采样”工作,就在成功采样之后,还成功展开了一面“五星红旗”,这一幕,无疑就是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完美“宣传”。
而这一次的“嫦娥六号”,它的“着陆”区域可是非常特殊的,“位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里可是人类此前从未进行过探测和采样工作的地方,所以一旦成功采样,带回的样本,就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探测器能够成功“着陆”到这样的地方,并顺利进行各种探测工作,而且还能成功展开“五星红旗”,这就充分展现了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的雄厚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为全世界展现了一幅中国在探月工程中的“壮丽画卷”。
五星红旗为何会“飘扬”
看到探测器成功展开“五星红旗”的时候,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应该就是非常激动和自豪,然后可能就会再次对“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产生一些新的疑问。
因为在美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任务中,“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之后,就插上了美国的国旗,而这面国旗的出现,似乎有一些“问题”,它明明是在“月球表面”,却看起来好像是在“迎风飘扬”。
而月球上是没有大气层的,也就是说,根本没有空气和风,那么在没有风的情况下,“旗帜”是不可能“飘扬”的,那么美国国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飘扬”效果呢?
其实,这只是一种视觉“误解”而已,美国的国旗之所以会在“月球表面”出现“飘扬”效果,完全是因为它所处的特殊环境。
一方面,是因为“宇航员”在插旗的时候,用力过猛,所以导致了旗帜晃动,而另一方面,又是因为月球上是真的没有大气层,也没有阻力,所以一旦有了晃动的旗帜,它就会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迎风飘扬”。
这样的状态,在地球的时候,旗帜会很快就停止晃动,而在月球表面,却能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所以我们才会有这样的“视觉”感受。
“嫦娥六号”样本何时返回
现在的“嫦娥六号”,已经在月球表面成功进行了“采样”工作,也已经将“样本”安全的带到了“返回器”上,然后实现了“上升”工作,能够“返航”回到地球了,但是它什么时候才能够成功“返航”呢?
根据我们现在的科学家和航天专家的预测和分析,嫦娥六号的“返航”工作,大概需要“绕月飞行”一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它预计要到了6月15日的时候,才能够成功的“进入”地球的轨道,然后开始“返航”工作。
在它进入地球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的复杂环节,也需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角度,才能够“成功”返航,所以这个时候的“航天员”,要对它的状态进行“仔细观察”,确保它能够顺利“返航”。
而在嫦娥六号的“返回”工作中,也会有一些“特殊”设计,比如说,“分离”工作、再次“着陆”工作等等,只有成功的完成这些工作,才能够“安全着陆”,然后我们的科学家,才能够拿到这些“珍贵”的月球样本,进行科学研究。
出处:头条号 @博学谈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