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是不是天生就坏?我是不是天生就是个不知廉耻的女人?”陈女士低着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但那双紧攥着衣角的手,却泄露了她内心的挣扎。坐在对面的心理医生没有急于回答,只是耐心地看着她,等她继续说下去。
“我控制不住自己。”陈女士的语速突然加快,像是憋了太久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出口,“我明知道有丈夫、有孩子,可我就是忍不住去找别的男人,甚至是陌生人。我不是不爱他们,但我没办法控制这种欲望。我觉得……我是不是疯了?!”
如果你是陈女士的家人,会怎么想?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会怎么看待她?大多数人可能会用简单粗暴的标签给她贴上“放荡不羁”或“道德败坏”。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当陈女士来到医生面前,才终于有人告诉她:这并不是她的“选择”,而是一种病,一种叫“性成瘾”的心理疾病。
性成瘾,这个听起来似乎带着几分“猎奇”色彩的词汇,其实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痛苦。像陈女士这样的患者,并非少数。据统计,全球有大约3%到6%的人可能患有性成瘾,其中包括男女老少。
尽管这个数字看似不高,但当我们把“性成瘾”拆解开来,看到它对患者生活的毁灭性影响时,才会明白这是一种多么值得关注的问题。
陈女士的故事并非个例。她曾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庭。可在婚后不久,她发现自己总是对性生活有着过度的渴求,甚至超出了丈夫的承受范围。起初,她以为是“新婚激情”,可随着时间推移,她发现自己的需求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
她开始偷偷下载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甚至在社交平台上与陌生男性互动。她也曾试图遏制这种行为,但每次都失败,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自责和羞耻。
“我每次都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陈女士后来这样说道,“可结果是,我越是告诉自己不可以,越是忍不住去做。”她的行为逐渐变得极端,甚至因为一次冲动的约会,差点丢掉工作。她不是不想停下来,而是根本停不下来。
医学上将性成瘾归类为一种“行为成瘾”,与酒精成瘾、赌博成瘾等类似。研究表明,性成瘾患者的大脑中,控制奖赏和冲动的区域会出现异常活动。简单来说,他们的大脑会“奖励”这种过度的性行为,产生短暂的快感,但在快感过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巨大的空虚和痛苦。
他们不是因为“道德缺失”而无法自控,而是因为大脑的生物化学作用使得他们无法自拔。
有趣的是,性成瘾的表现形式并不总是“多性伴”或“滥交”。一些患者甚至可能没有任何实际的性行为,而是沉迷于色情内容,或者对某些性幻想过度执着。这也说明了,性成瘾并非简单地与“放纵”画上等号,而是一种更复杂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一位纽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在研究中提到,性成瘾的形成往往与早期的成长经历有关。
童年时期经历过情感忽视或创伤的人,可能会通过性行为来寻求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也有研究显示,性成瘾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异常有关,而这种化学物质正是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主要来源。
但性成瘾的问题,并存在于患者的脑海中。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是毁灭性的。陈女士的丈夫最终发现了她的“秘密”,这对他们的婚姻产生了不可修复的裂痕。家人和朋友的疏离,更让她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性成瘾常常伴随着强烈的羞耻感和社会污名化,患者往往不敢开口求助,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生病了。
性成瘾真的无法治愈吗?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性成瘾的治疗过程相对复杂,但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心理治疗是最常用的方式,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应对内心的需求。
支持性团体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许多患者在与他人分享经历时,第一次感到自己并不孤单。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也被证明是有效的。一些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调节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平衡,从而减少性成瘾患者的冲动行为。但无论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最关键的一步,永远是患者自己愿意承认问题,并主动寻求帮助。
回到陈女士的故事。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她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她学会了如何识别自己的“触发点”,并通过冥想和运动等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压力。虽然她的婚姻最终没有挽回,但她却重新找回了对自己的控制权。
“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坏人。”陈女士在治疗结束时说道,“我知道,我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活着,我只是需要学会更好地与自己相处。”
也许你会问,性成瘾真的与普通人无关吗?其实不然。现代社会中,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接触性内容的门槛越来越低,诱惑无处不在。性成瘾的风险,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近。
这并不是在制造恐慌,而是希望我们能够对“性成瘾”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当你身边的人表现出类似症状时,不要急于评判,更不要用刻板印象去定义他们。性成瘾是一种病,而不是一种“罪”。
陈女士的故事,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但这正是我们需要更多人关注这个问题的原因。也许,理解和接纳,就是我们每个人能做的第一步。至于第二步,则留给每一位读者去思考:如果有一天,面对一个性成瘾的患者,你会选择伸出援手,还是转身离开?
她不是“浪荡”,她是得了性成瘾。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个人记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出处:头条号 @刘医师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