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回国,我给自己安排了一次全身体检。当我回加拿大后,把体检报告交给家庭医生那瞬间,我突然get到了,在「加拿大免费医疗」与「国内高效医疗」之间,原来可以将两种不同医疗体系长板,联手应用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组合拳,给自己创造更大的健康权益。
很多海外华人回国必做的三件套:体检、看牙、配眼镜。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当属体检,毕竟关系小命健康。
加拿大虽是全民免费医疗,但政府医疗系统确实没有我们概念里这种全身体验服务。加拿大走的路线是「病了就治」。但咱们国内,不但讲究「防患于未然」 ,且体检还便宜、高效,像个放大镜把你全身里里外外扫描一遍,再附赠早餐、报告成册、医生解读一条龙。
国内体检,已是next level了
这次体检,我真忍不住,要狂赞一遍国内医院体检,简直是next level了。
不用预约,直接去,从挂号处排队,直至全部项目检查完,1小时搞定,全程悠哉节奏。我7点到医院,8点多已经气定神闲坐在食堂吃免费早餐了。
以前国内上班时,公司也有年度体检。我记得人手拿一张体检单,大家跟苍蝇一样乱窜,看到哪个科室门口人少便先排队。做完一项,再继续乱窜。一轮下来,虽然也只要二个小时,却紧张而混乱,有点像大型沉浸式打卡闯关。
这次体检之所以有序而快,是因为国内医院引入了「智能导检」系统。当你每完成一项检查,医生都会在系统里直接把你转到下一站,并当场告诉你在哪间。走到指定科室门口,会发现你的名字已在门口液晶显示屏上。就这样,各科医生利用智能导检系统,一站站帮我顺完所有体检项目。而我,根本不用带大脑,各科医生指哪去哪。没有排队,不用乱窜。
轻松而有序,体验感极佳。几天后,便可在手机端查看体检报告。
国内「找出问题」,加拿大「深查or治疗」
就拿我说,年纪到了,这次体检多多少少检出些问题,有结节也有些数据偏高。回加拿大后,待生活节奏回归正常,立即预约了家庭医生。
看到家庭医生拿着我的体检报告,很认真的在电脑里录入了我的几项异常数据。简直太棒!他不但认可国内体检报告,并针对这些异常指标,给我开了一系列所有可能性问题的抽血检验,甚至比我提出想检验的项目更齐全。然后还安慰我,其实问题不大,减减肥就好了!噗呲~~🤣
同时,将我有结节的B超报告,存入我的档案,因为有些结节会需要定期复查观察数据变化。
我的家庭医生告诉我,很多华人都会趁回国时,做全身体检。查出异常后,再回加拿大做深度检查和治疗。算是一种资源合理利用的好办法。
不得不说,在加拿大有个中文家庭医生的好处完美体现。不仅仅只是沟通语言问题,更主要他「懂你」、「认可国内医疗报告」。
补充:若你的家庭医生不懂中文,记得要找有国际认证的医疗机构做英文版报告。
加拿大「生病」,国内开启「医疗加速器」
这种情况,见过太多。
由于加拿大医疗慢,从家医转诊至专家短则几周,长则几个月甚至1年多。我家巫先生,腰有问题,转专科后,可能因为问题不算严重紧急程度,等了大半年才有专科医生联系他。所以,加拿大但凡不是特别紧急的病情,基本都需要等。
但这不代表,漠视人命,而是将「快」优先安排给了紧急患者。
所以,偶有听闻,有些华人无法忍受这边「慢」,担心拖太久会耽误病情,直接打飞的回国手术治疗。这边要等几个月的手术,回国几天就给安排上了。
国内绝对可以称得上医疗加速器,还是高速的那种。当然,就是需要自己花钱。可相比病情,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
写在后面
所以,无论是在加拿大享受免费医疗,还是回国高效医疗,真正理想的状态不是「二选一」,而是因需而动、灵活组合。学会在两种制度之间切换,是每个海外华人需要学会的生活智慧,也是在不同体系之间为自己争取最大健康权益的方式。
对我们这些漂在海外的人来说,这并不只有一个答案,而是一个组合题。如何「搭配使用」这两种医疗,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那个最舒适的平衡点。您觉得呢?
出处:微信公众号 @海伦在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