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时间2025年4月2日,川普的关税大棒终于落地了,这次他出手不轻,直接抛出一份覆盖全球的关税清单,摆明了要跟各国较量一番。
从内容上看,至少13个国家被明确点名了,涉及具体税率,如果把欧盟拆成27个成员国来算,总数得有39个。
这架势让人联想到当年慈禧太后“向万国宣战”的场景,不过慈禧是拿嘴硬碰硬,川普则是拿关税当武器,直指各国经济命脉。
先来看看这份清单有多狠:
中国,34%关税,加上之前20%的老账,总税率飙到54%;
加拿大和墨西哥,25%,直接把北美邻居拉进战局;
欧盟整体20%,别忘了它可是27个国家打包算的;
日本,税率在24%到26%之间飘,具体看报道口径;
韩国25%,越南46%,印度26%,英国10%,以色列17%,泰国36%,柬埔寨49%,还有个非洲小国莱索托,直接被拍上50%的天价关税。
东南亚这些靠出口吃饭的新兴经济体,这次算是被川普一锅端了,尤其是越南和柬埔寨,税率高得离谱,摆明了不给活路。
这波打击的规模和力度都相当罕见,川普到底想干什么呢?是重振美国制造业,缩小贸易逆差,还是单纯展示强硬姿态?不管目的如何,这张关税网铺下去,影响绝不会小。
关税这东西,说到底是把双刃剑。
表面上,中国出口企业受创,美国似乎占了上风,但实际上呢?中国商品价格一涨,美国消费者得多掏钱,从日用品到电子产品,再到汽车零部件,成本上升是跑不掉的。
美国是个消费驱动的国家,进口货变贵,消费能力受限,企业利润缩水,裁员压力可能也会接踵而至。短期看,财政收入或许能增加,数据上有点光鲜,但长远来看,经济衰退的风险只会更大。
全球供应链也得跟着遭殃,现在一件商品的生产,零件可能横跨好几个国家。关税这么一加,供应链断裂的风险直线上升,美国企业自己也得吃苦头。
比如,中国出口的电子产品被加了54%关税,美国科技公司组装成本增加,最后还不是消费者买单?生活成本涨了,老百姓怨气大了,川普的政策能走多远,真不好说。
所以我对这政策最后能不能顺利落地?落地效果如何?会不会引起大规模抵制?其实是非常存疑的。
川普的风格大家都知道,喜欢先把底牌亮出来,震慑一番,再坐下来谈条件,最后看情况决定怎么走。
这次关税清单,看着像是要全面开打,但更像是谈判桌上的筹码,如果真按这力度执行,美国经济能不能扛住都是个问题。
2025年的全球局势已经够复杂了,通胀还没平息,能源问题还在发酵,再给自己加压,川普应该不会不知道。别忘了,他昨天政策一出,纳斯达克指数、道琼斯指数等美股指数可是全线下跌,股民们早就对他怨声载道了。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事情对某些人来说,未必全是坏消息,尤其是移民行业,个人觉得这波关税加码,反而可能给三类人打开一扇窗。第一类,投资移民(EB-5)的朋友。
关税这么一闹,传统制造业肯定受冲击,美国地方经济,尤其是那些偏远区域,日子会更不好过。
这些地方本来就靠吸引外资拉动就业,现在压力更大,EB-5区域中心项目可能会更积极地放水。比如,投资门槛或许会松动,或者审批速度加快,毕竟地方政府得靠这些钱救急。
根据过往数据,EB-5每年能给美国带来几十亿美元投资,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
关税战一打,地方政府对这块的需求只会更迫切,所以想通过投资拿绿卡的人,机会可能比以前多。
第二类,杰出人才(EB-1A)的牛人。
川普这关税政策,说白了还是想保住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科技领域,别看他对中国加了54%关税,芯片、AI这些关键产业,美国还得靠全球人才撑场子。EB-1A本来就是给顶尖人才开的绿色通道,像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这种级别的人物,证明自己能帮美国站稳脚跟,审批可能会更顺。
过去几年,EB-1A的通过率一直在20%-30%浮动,但如果关税战真把科技竞争推到白热化,美国对这类人才的渴求度只会更高。
第三类,国家利益豁免(NIW)的申请者。
这两年,NIW的热度一直在涨,因为它不要求雇主担保,灵活性强。关税清单里涉及的产业,比如能源、半导体、制造业,都是美国眼里的“国家利益”关键点。
如果你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比如搞新能源电池或者芯片设计的,能拿出证据证明自己对美国有实质贡献,那NIW的胜算就更大。
2024年,NIW的申请量已经比前年翻了番,关税压力下,美国对这类“能解决问题”的人才需求只会更旺。
为啥这么说?道理很简单,川普这波关税,看似是对外硬刚,其实也在倒逼美国内部挖潜,他要的是结果——经济强,竞争力足。
至于怎么实现,靠谁实现,他才不管你是哪国人,只要你能帮美国解决问题,政策就会给你开路。
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妙处,表面上是关门,实际上可能是给特定人群开了后门。
最后总结一下,川普这回向万国开战,关税大棒舞得虎虎生风,可最后是打疼了别人,还是砸了自己的脚,恐怕还得时间来揭晓。
关税战会不会真按清单走,移民政策会不会跟进调整,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环境越乱,机会和风险就越并存。
出处:微信公众号 @移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