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meiguo.com 于 2025 年 7 月 30 日收到的消息 ‣ 夜深了,纽约的霓虹灯依旧闪烁。我坐在第五大道附近的一家二十四小时咖啡店里,手里握着一杯已经凉透的拿铁,想着一个很俗气的问题:月薪一万美元,在这个城市到底算什么。
窗外是典型的纽约深夜景象,黄色出租车、匆忙的行人,还有那些永远不熄的广告牌。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在上海看到的那些“洋房”里的太太们,她们穿着旗袍,说着半中半英的话,那时候觉得她们就是“中产阶级”的样子。
可是现在呢?一万美元听起来很多,换算成人民币更是天文数字。但在纽约,租一个像样的一居室就要三千美元,再加上税收、保险、日常开销,剩下的钱其实也就够维持“体面”的生活罢了。
什么叫“体面”?能够每周去一次Whole Foods买有机蔬菜,能够偶尔打个Uber而不用挤地铁,能够在朋友聚会时不用计算每一杯酒的价格,这就是“体面”吗?
我想起母亲常说的话:“做人要有分寸。”这个“分寸”在纽约变得格外复杂。你既不是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也不是布鲁克林的艺术家,你就是夹在中间的那一类人。有钱但不富有,有品味但买不起奢侈品。
咖啡店里的其他客人也都是这样的人吧。那个在角落里用笔记本电脑工作的亚洲女孩,那个正在看Kindle的中年男人,我们都在这个城市里扮演着“中产阶级”的角色。但这个角色到底意味着什么?
中产,中产,听起来就是“不上不下”的意思。在中国的时候,一万美元的月薪绝对算得上成功人士。但在纽约,你只是千千万万个“移民梦”中的普通一员。你买得起星巴克但买不起蓝瓶咖啡,你住得起曼哈顿但只能是studio,你有医保但看牙医还是会心疼。
这就是美国的“中产阶级”!我突然想笑,想起张爱玲的那句话:“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在纽约,这句话变成了:“生活是一张银行卡,上面有钱但不够花。”
外面下起了小雨,雨滴打在玻璃窗上,模糊了霓虹灯的光线。我想起家乡的雨,那种温柔的、绵密的雨,不像纽约的雨这样急躁,这样没有人情味。
一万美元,在美国,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不痛不痒”的数字。它让你脱离了贫困,但也让你永远摸不到真正的富裕。它给了你选择的权利,但这些选择都有限制。它让你觉得自己是个“成功者”,但这种成功总是带着一丝不确定性。
我喝完最后一口咖啡,准备回家。走在纽约的街道上,我想,也许“中产阶级”本身就是一个虚幻的概念。重要的不是你赚多少钱,而是你如何定义自己的生活,如何在这个充满可能性又充满限制的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分寸”。
月薪一万美元。不多不少。刚好够一个人在纽约,过一种“还算可以”的生活。
素材灵感源自微信公众号 @知希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