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meiguo.com 于 2025 年 9 月 1 日收到的消息 ‣ 在华人社区,“现金交易、少报税款”曾长期被视为行业潜规则。部分人认为这种行为金额较小或已通过入籍审查即可规避风险,但近期美国司法部(DOJ)的执法行动正在改变这一认知。
今年三月,美国媒体报道了一起典型案例:60岁的休斯顿会计师Vanessa Ben在2017-2018年通过移民局面试获得公民身份时,曾明确否认有犯罪记录。然而2019年她因在入籍前提交虚假纳税申报表被调查,少报收入并骗取7,712美元退税。尽管她已认罪补税并服刑12个月,司法部仍向法院申请撤销其公民身份。
Bloomberg Law最新报道显示,DOJ民事部在近期指令中明确将“撤销未经合法取得或申请中隐瞒实质信息”的入籍行为列为优先处理事项,税务欺诈被纳入重点审查范围。即使违规行为发生在入籍后且未被刑事起诉,也可能成为撤籍依据。
IMI Daily指出,这一政策转向与最高法院曾提及的“公民层级分化”趋势形成对比——土生美国人若涉及税务违规仅被罚款,而通过自然化入籍者若出现类似问题则面临撤籍风险。华盛顿邮报记者披露,司法部已发布内部备忘录,要求民事部门优先处理若干撤籍案件,将税务欺诈纳入公民身份撤销程序。
《纽约邮报》报道,DOJ首例撤籍行动涉及英国出生的退伍军人Elliott Duke,因其未披露涉及儿童色情犯罪被撤销公民权。从历史数据看,美国撤籍案件在麦卡锡时代达到高峰后,年均仅有个位数,如今再度成为执法重点。
法律专家指出,当前司法部在“民事撤籍”案件中减少了程序保障,个人可能无律师代理,举证要求降低,判决流程趋于简化。在美国,华人聚居的餐馆、美甲店、超市等行业的现金交易比例较高,部分从业者存在“只申报部分收入”“雇佣员工现金支付不报税”“通过小额分散存款规避银行申报”等行为。
过去此类行为多被认定为税务违规,通过罚款或补税处理。但如今若追溯至入籍申请时的“良好道德品质”审查,可能直接升级为“撤销国籍”的严重后果。这表明入籍并非身份“保险箱”,即使违规行为发生于获得公民资格之前,DOJ仍可启动撤销程序。
综合自网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