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 meiguo.com 于 2025 年 11 月 18 日收到的消息 ‣ 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近期发布信息征询书,计划委托私营承包商实施全天候社交媒体监控项目。该项目涵盖Facebook、TikTok、WhatsApp等14个以上主流平台,要求实时抓取公开帖文并录入ICE数据库。

项目要求分析师在30分钟内处理高优先级案件,依赖AI系统持续追踪。ZignalLabs提供监控技术,Palantir管理案件数据,ClearviewAI负责人脸匹配,ShadowDragon构建社交关系图谱。多家企业分工协作,形成数据抓取、分析、整合的完整链条。

ICE将社交平台内容与律商联讯、汤森路透商业数据集,以及车牌扫描、生物特征和房产记录等政府数据库交叉关联,构建个人全景档案。该模式延续了ICE此前的SocialNet服务,整合了海关入境检查、签证审核等环节的社交媒体监控。

私营承包商抓取公开数据后,与商业及政府数据交叉分析,形成标准化档案输入Palantir系统。传统逐案取证模式被颠覆,日常网络活动可能被视为潜在证据。项目文件规定数据需存于ICE服务器,但历史显示防护措施常失效。

供应商生态持续扩展,BabelStreet的LocateX追踪位置历史,PenLink整合位置与社交信息。这些技术使自动化监控成为常态,引发对监控范围过度扩张的担忧。ICE曾绕过搜查令批量采购数据,且秘密使用以色列Paragon公司的Graphite工具渗透加密应用。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呼吁执法机构遵循与实体空间相同的搜查令标准。布伦南司法中心主张引入独立监督机制,多名参议员提出限制数据经纪商信息采购的立法。当前监控项目仍在等待合同签订。

监控技术延伸物理边境至数字空间,安全需求与隐私自由的平衡成为核心议题。技术发展使监控范围扩大,但缺乏透明监管机制可能加剧算法误判风险,影响个人权益。

全球范围内,英国警察部门也实施类似监控,引发对公共安全与政治监控界限的争议。间谍软件滥用案例表明,反恐工具常被用于压制记者和活动人士。

数字时代隐私与安全的边界划定需全球共同思考。ICE项目揭示了技术赋能监管的同时,对公民自由的潜在影响。
综合自网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