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记者/吕忠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家肿瘤专科医院。这家医院是中国最大的癌症防治研究机构,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协作中心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肿瘤医院就已经实施医院信息系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医院信息系统发展到何种程度?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专程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计算机室主任李怀成。 基础夯实 经验丰富
《中国信息化》:李主任,您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向您请教。据我了解,有些医院信息中心一般由8~10人组成,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肿瘤医院信息中心人员组成及建设情况? 李怀成:好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最早进行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在不断更新,截至目前,尚有16名人员在这里工作,主要负责硬件、软件、网络和系统维护服务。
信息中心现有的情况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夯实,现在医院使用的是千兆以太网,性能稳定、传输速度快。我院的信息系统应用早,医院的互联网服务持续提升,医院最初使用的宽带只有64K,通过微波连接到中国科学院,网速很慢,现在通过光纤的10M带宽为医院的医务、教研人员提供高速、稳定的互联网服务。
在医院,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提升,信息化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仅有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临床、医疗、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人员,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
我院对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加强。近5年我们医院在硬件上累计投入近1000万元,平均年投入近200万元。
《中国信息化》:请您谈谈,肿瘤医院信息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有哪些经验需要我们借鉴?
李怀成:一个好的新事物的产生,必然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人们在认知、接受和使用过程中,难免会走很多弯路,但是,始终会朝着前进方向迈进。
人才建设始终是信息化建设的头等大事。我在谈信息中心人员组成时,已经涉及到关于人才选择的标准问题,总的来说,这项工作客观要求这些人组合成一个复合型团队,话虽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很难。原因在于,医院毕竟是以医生、护士为主,信息中心人员担负的任务危险性高,待遇过低,而这一直是制约医院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如何将人才留住,管理好、使用好,始终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数据中心的选址很重要。机房的位置最好选择在医院的中心位置,这样在网络建设方面可节约成本,信息人员对医院的服务路径最短,服务响应时间也就最短,数据向外传输以及接收的速度也最快。
机房面积要合适,预留出发展空间。一般大型医院拥有床位在1000~2000张之间,按照这个标准计算,根据经验,机房建设面积要在100平方米左右。除此以外,还要把电源功率、制冷和除湿等因素考虑进去。
合适的软件合作方式。当前,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采用医院内部自行开发、医院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和全权委托软件公司外包三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优缺点:自行开发,源代码医院自己掌握,更改速度快,自主权大,但是,医院毕竟是以医疗为主要内容,信息中心的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无法与软件开发公司相比。因此,在软件开发的质量和规模上明显不足。双方合作是一种可行且实用的方式,它弥补了自行开发后续维护难问题,使用效率也明显提高。医院全权外包给软件公司以后,只能按软件公司的产品走,维护困难,自己修改也没有源代码。
至于每个医院选择哪种合作方式,还要看医院自身的资本、技术实力以及院长的决策等。医院资本雄厚,可以考虑自行开发或全权委托外包公司;技术实力强的医院可以选择和软件公司合作,这种方法比较实用,可以做到用户、厂商和开发商之间需求有效沟通;院长的决策不可小视,这关系到整个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进展情况。 水平提高 质量提升
《中国信息化》:业界人士认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是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李怀成:信息化带动医院的现代化,信息化是医院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目前,医院两极分化特别严重:一是大医院不堪负重,每天就诊的患者超出医院的承载量;二是一些中小型医院生存艰难。因此,在一些大型医院,号贩子极其猖獗,实名制挂号在某种程度上堵住了他们的不法行为,可是,很难杜绝这种现象。这种行为致使专家数量的有限性和患者的无限需求的矛盾加剧,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矛盾。
《中国信息化》:您能说得具体些吗?
李怀成:可以。比如,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可以使需要看专家号的病人能挂上号,有效地打击了号贩子。信息化的采用,缩短了医生的问诊时间,提高了每一位专家的效率,从而使相同的医疗资源发挥出更多的效能,可以有效地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信息化也能带来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一是医生工作站的建立,使医生对病人的历史病历一目了然。病人的过敏史、家族史、化验结果、影像诊断等信息提取方便及时,收集的信息全面及时,为临床诊断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提高了医生诊断和治疗质量。
二是知识库系统成为医务人员的有力助手。医生也是人,人的精力和记忆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药品的商品名、化学名和通用名都记下来,即便是他自己常用的药品,也无法都记住,再加上市场混乱,同一药品不同厂家标有不同的名称,就更难以记忆清楚。如果把这些药品信息存储在计算机里,需要的时候医生只要点击一下鼠标,药品名称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就能够信手拈来的话,可以减少用药误差,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是电子化的病历系统为医生根据主题词检索病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医生通过前人病历的学习和研究,可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避免差错,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四是信息化在提高病历水平、避免差错、减少重复收费、减少医疗纠纷等方面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说到这里使记者联想到2005年12月新京报的一篇报道;当时一位老人在哈尔滨某医院住院66天,住院费用139.7万元,平均每天2万多元,而病人家属又在医生建议下,自己花钱买了400多万元的药品交给医院,作为抢救急用,合计耗资达550万元,且不说这里面是否存在多收费问题,仅住院费用就足以令人咋舌。
五是临床路径对于单病种收费的实施,减少病人的费用,解决看病贵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看病贵一直是百姓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一句话“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医院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通过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的经济困难。 前景乐观 医患和谐
《中国信息化》: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外有的医务人员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信息化技术,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怀成:这种现象存在,但并不一定都是负效应。比如,收费人员拿到治疗单之后,就可以直接从计算机上得到药品的价格,依据这个价格向病人收费。这样的结果是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了病人等待的时间,这也是要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前进方向。对于收费人员不再记忆收费价格的现象,是正常的。因为记忆再好,也有出错的时候,而计算机是不容易出错的。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信息系统只是一个工具,起辅助作用,医疗工作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医疗知识和医疗经验来作出决断的。一个没有专业的医学经验的人,即使是借助先进的医疗技术,依然无法识别机器诊断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可能完全依赖信息化技术。
《中国信息化》:《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中指出: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三级医院要重点加强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如电子病历、数字化医学影像、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应用。贵院在这方面有何具体实施方案?
李怀成:我院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完成了经济管理信息化问题,也就是人、财、物的问题,如收费管理、医嘱管理、器材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
目前,我院正在进行信息系统改造。改造的目的主要有:更新系统,使之更适应目前医疗的流程和国家的医疗政策,如医疗保险系统,对于已有的网络系统,并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有选择的保留,如作为互联网应用就没有必要再更换新系统;加强临床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简称PACS)建设,临床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企业级联机事务处理系统,由一家供应商或公司提供全部临床信息系统的可能性不大,可能会由多个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子系统集成来满足临床业务的需求,如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和临床信息系统。
我院的信息系统选型工作正在进行,PACS也在医院影像科局部开展使用了。以前,病人在影像科做诊断,再拿拍出的片子(经过晒干、装袋和封闭等工序)的诊断结果去咨询门诊医生,门诊医生若要看片子,还要到影像室去取片子,这样来回折腾,医务人员和病人的时间都浪费了。现在,实施PACS之后,门诊医生只需通过计算机终端就可以从影像库中调出片子,无须亲自去影像室拿它了。我们正在努力使全院都利用PACS,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数字化肿瘤医院将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信息化》: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引进一些新技术,这样是否给一些老专家带来了更加方便的工作环境呢?
李怀成: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是必然的。据我所知,在我院实施信息化建设以来,信息技术给我们医务人员带来了方便,比如,信息的快速获得、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效率提高等等,老专家可以通过网络向国内外发表论文,与医学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为医学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无论对医务人员还是专家来说,信息技术几乎不存在不方便的一面。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竞争的时代,全球都在进行信息技术的革新与共享。中国的医疗行业也在努力应用信息技术,从肿瘤医院各方面的变化足以看出信息技术已深入到医疗行业并展示出巨大的成效,将来的发展前景更是让人翘首以待。
(刊载于2006年9月5日中国信息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