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洪宇
2005年对于笔记本电脑来说是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世界上首台笔记本电脑T1100问世整整20 年,而中国笔记本电脑的发展也刚好进入了第10个年头。随着笔记本电脑市场日趋成熟,价格不断走向平民化,关注用户需求的新品迭出,笔记本电脑在用户心中接替传统台式PC的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
综观2005年,国内笔记本市场依然保持了迅猛的增长势头,出货量不断攀升,“宽屏”、“轻薄”等亮点继续闪现,焦点事件和新品频繁发布更是几乎贯穿全年。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今年的笔记本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远远胜过往年,笔记本厂商普遍在整体利润摊薄的窘境下坚持前行。
在笔记本平台方面,两大阵营间的博弈从未停止,2005年更是动作不断。先是今年1 月19 日,Intel正式发布其用于笔记本电脑的最新Intel迅驰移动计算技术,标志 Sonoma 迅驰移动平台已经开始走向前台;后有AMD紧随而来,在3月中旬宣告针对移动平台的处理器Turion64正式亮相,将64位运算引入到笔记本计算领域,Turion 64和Sempron更是直面奔腾M和赛扬M发起挑战,希望能借此进一步提升AMD在笔记本电脑处理器的市场份额。
如果说Sonoma 平台推出初始还显得有些曲高和寡,到了五一促销阶段,基于这一平台的笔记本就真正开始全面走向市场,国内外的各大品牌几乎都先后发布Sonoma笔记本,产品升级换代迅速的厂商更是争得了先手;AMD在这一年的笔记本市场也可谓是遍地开花,惠普、Acer、华硕、NEC、富士通等品牌已推出数十款基于AMD Turion64移动计算技术的笔记本产品。新平台的发布无疑极大地推动了今年的笔记本市场,一方面进一步缩小了笔记本与台式机在性能方面的差距,为各大厂商带来了更多商机;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速了笔记本整体价格不断走低。?而根据市场规律,每次CPU升级都是市场重新“洗牌”的一次机会,升级产品,增加卖点,全线降价等策略都是洗牌的惯常“筹码”。
2005 年,笔记本价格持续走低,昔日的高档奢侈品已经光环尽褪。这次价格战显示出的最大特点就是全民参战,低价笔记本已经不再是小品牌的专利,不论是中国生产的品牌还是国际品牌,都清一色地推出了低价产品,国内品牌笔记本的最低价格也从两年前的8000元打落到4000元以下,而国际品牌也从当初的万元之争便变成了目前的5000元之争,国外品牌笔记本电脑的降价使得与国内品牌原有的近2000元左右的价格空间进一步靠拢。
就在今年年初,新蓝推出了3999元的笔记本,率先燃起低价战火,神舟也不甘落后,不仅价格直追,而且一气发布多款产品。作为回应,各大知名大厂也开始了低价运动,联想旭日150C在上半年降价到5999元,方正也在暑促阶段推出了4999元的新机型;DELL的低端产品也在不断涌出,不乏5999和6999元的机型。而目前惠普、东芝、宏基和华硕也已经将价格触角伸到了5999元价位。就连Thinkpad也推出了6999元的产品。就连一向主攻时尚高端市场的Sony也把12英寸轻薄机型拉下了万元大关。再加上长城、方正、同方、TCL等国内品牌接连跳水,低价笔记本雪球越滚越大,满眼望去,众“本”皆低价。
但也可以看到,推出低价笔记本的背后是更多的无奈和被动。国内外大厂不断推出超低价笔记本电脑,虽然出货量不断增加,但是残酷的价格战带来的结果就是厂商和渠道商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尤其是二三线品牌普遍吃紧,这一轮降价使得绝大多数笔记本电脑厂商进入到“微利”甚至“亏损”时代。
相比2004年的数家笔记本电脑品牌接到“蒸发密令”,今年没有出现新品牌昙花一现的情况,也没有厂商宣告退出这一市场。据权威机构统计,2005年的笔记本市场份额进一步向一线厂商集中,排名前五位的厂商市场份额占据了65%以上的市场份额,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突出,毕竟在同样价格和功能的前提下,品牌会成为购买行为的决定因素。种种迹象表明,笔记本电脑市场在未来的竞争中将更加白热化,处于成熟阶段的新一轮淘汰赛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