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邵军
缺少流动性的Hong Kong创业板面临着巨大危机,速达的主动“退市”只是一个开始。
在挂牌上市29个月之后,速达控股决定彻底“抛弃”Hong Kong创业板。
11月11日,在Hong Kong创业板上市的速达软件控股有限公司(HK8263)正式发布公告称,摩根士丹利将代表Profit Eagle公司向速达的全体流通股东发出要约收购。如果一切顺利,几个月后,速达公司将会变成一家由Profit Eagle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私有公司,并申请撤销股份在Hong Kong创业板的上市地位。速达“退市”的举动表明,Hong Kong创业板已经彻底失败。
为了兑现财富梦想,IPO上市是创业企业的必经之路,但这又是一场昂贵的游戏。即使是在门槛较低的Hong Kong创业板,一家公司IPO过程中的审计费、律师费、投行佣金也不会低于千万港元。对于决定“抛弃”Hong Kong创业板的速达公司来说,这些已经变为了“沉没成本”。
故事并未就此结束,速达资本运作还有新赌注。明年上半年,完成退市过程的速达,还将筹划第二次IPO,目的地是美国纳斯达克市场。那又将是一次昂贵的IPO之旅。
速达是风险投资“手把手”带大的公司。1999年,当速达还只是一个商业计划书时,就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如今,IDG VC和鼎辉投资是速达公司的大股东之一。随着企业发展,速达在2003年6月顺利地挂牌Hong Kong创业板,一切看起来都非常顺利。
让外界更羡慕的是,这家面向中、低端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企业,尽管营收规模并不大,却获得了非常高的利润率。2004财年,速达的营业收入达到5873万港元,利润3243万港元,利润率高达55%;今年前3个季度,速达的增长率有所放缓,但利润率却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就是这样一家还在成长的软件公司,资本运作之路颇为坎坷。
其实,速达挂牌上市之时,Hong Kong创业板最初的魅力已经消褪。随着时间推移,没有创造任何奇迹的Hong Kong创业板变成了一潭死水。
截至11月25日的统计,Hong Kong创业板190家依然挂牌的上市公司中,仅有两家公司股价在10港元以上,分别为13.55港元的同仁堂科技和15.75港元的物美商业。令人惊奇的是,除了这两家“高股价”公司外,Hong Kong创业板中竟然再也没有股价高于5港元的公司了。
相反,股价低于1港元的公司竟多达166家,占所有Hong Kong创业板公司的87.37%。半数以上的公司股价低于0.2港元,而股价低于0.1港元的公司已达到70家,占创业板所有公司的36.84%。
最糟糕的是,在Hong Kong创业板中,多数股票长期交易低迷。创业板190家上市公司中,竟有118家公司在11月25日的波动为零,说明这些公司几乎没有任何交易。没有流动性的资本市场,只是一个无效的市场。
在这样一个惨淡的市场中,速达控股的股价为每股1.75港元,市盈率22.7倍,总股本4亿股的速达,市值超过7亿港元。但这些看起来还可以接受的数字,都只具有象征意义。由于速达股票每天的交易量只有几万股,极低的换手率意味着没有人参与速达股票的交易。因此,“退市”只是速达公司大股东们的无奈之举。
不过,速达并不用担心“私有化”和再次IPO的费用支出,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的全力支持,使相关费用很可能转换成Profit Eagle公司的股份。从各方分析来看,速达在纳斯达克可能会卖出一个更好的价钱。
速达公司董事长岑安滨表示,纳斯达克对于高成长企业的估值,与其企业增长率成正比。如果速达还能够保持50%的增长速度,市盈率可以达到50倍。
更重要的是,速达成立时就是拷贝美国Intuit公司的商业模式。Intuit是美国最大的理财软件公司之一,目前的市值96亿美元。对于美国投资者,将非常容易理解“中国版Intuit”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前景。在纳斯达克市场,这种增长前景可能会转化为更高的股价。
此外,称自己为速达“推销员”的岑安滨,还将给美国投资者讲更多的故事。他表示,未来速达公司很可能会加入“电子商务”的概念。这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外界关于“速达将收购‘8848’”的传闻。不过,对于“8848”的价格问题,各方还存在较大分歧。
对于那些急于上市融资的企业来说,速达公司坎坷的资本运作之路是很好的前车之鉴。上市并不是一次性融资,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一个有效的资本平台作为依托。选择活跃的资本市场,甚至比IPO本身更重要。
在速达的资本战略中,可能更多的是机构大股东的意志。作为策略投资者,风险投资借助资本市场完成退出,几乎毫无悬念。但一个无效的资本市场,将使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陷入“流动性”陷阱。
从一家创业公司变成一家上市公司,从一家上市公司又重新变为一家私营企业,速达将开始第二次资本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