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 发自上海
传闻一年的华硕品牌与代工分家的消息正开始逐渐明确。
华硕台湾总部代理发言人陈舜平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两大业务的分割已有明确时间点——三年内完成。“事实上,公司内部一直在讨论华硕与威硕的分割问题。不过
,具体方案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陈舜平说。
架构逐渐明朗
记者获悉,华硕子公司代工企业威硕正试图在台湾单独上市。而有消息人士透露,威硕从华硕分出来的生产线总资产,可能要在人民币25亿元以上;而华硕则将继续保留一定研发力量,重点进行品牌战略。
事实上,华硕一年来的动作,显示了它分割两大业务的策略。2005年初,华硕首先在内部将品牌、代工和渠道品牌三类业务划分成三个互不隶属的团队,各自组织研发小组与产品经理。
此外,代工起家的华硕也开始首次将主板订单转移给华硕之外的企业。8月中旬,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伟创力首次接获华硕部分主板订单,这被业界视为华硕进一步坚定品牌之路的强烈信号。
寻求突破
华硕正遭逢代工与品牌两线作战、两线均难发挥优势的困境。
在代工领域,来自鸿海的冲击明显加大,后者在主板代工领域,甚至已有超越的苗头;而在品牌经营上,面对风行全球的宏碁,至少在笔记本方面,华硕已落后许多。代工与品牌兼营,也影响了华硕与客户的合作。记者获悉,华硕一直在争取新联想的笔记本订单,但因其代工与品牌兼营,新联想对此深有忌讳。而戴尔、惠普也同样保持了警惕。
因此,尽管华硕品牌和代工分离的做法与当年宏碁一分为宏碁与纬创类似,但从市场数据来看,华硕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时机。2006年华硕的目标为自有品牌250万台,代工350万台。而宏碁与纬创明年的目标出货量分别为1500万台,总和几乎为华硕的20倍。
由于华硕以主板代工起家,其研发与制造实力备受业界称道,代工、品牌分家是否有损其自有品牌,还需要承受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