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变幻无常的各种环境中,能够提防远处之忧随时走近,是企业的“长生之道”;如何将当下的问题与未来的不测结合起来,以变化应对变化,是企业成长发展的“养生智慧”,也就是业务连续管理(BCM)被日益关注的核心。
11月9日,第二届中国业务连续管理高峰论坛成功举行。119,是中国的火警电话,与灾难直接相关,但同时也是应对灾难的关键钥匙,大会选在这一天召开,具有特别的意义。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杨学山副主任、国家海关总署杨国勋总工程师、中国人民银行参事陈静先生、Gartner集团研究院士JamiePopkin先生、BCP Asia 亚太区主席余绍强先生、新加坡业务持续计划协会主席黄守吉先生等嘉宾参加了本次大会。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院长张旭明在大会中发言,热烈欢迎各界人士利用这样聚首的机会,共同交流和探讨BCM发展的国际动态、国内需求;交流和学习BCM的理论、方法、规范与实践;提高中国各界对BCM全面深入地认识;引导和推进中国BCM市场环境和法规规范的有序发展;促进中国BCM与国家信息化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和谐发展关系的研究和规划。
近年来,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金融、电信、航空、铁路、能源、海关等重点行业所提供的社会化专业服务、产品与运营,极大地依赖于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撑。然而,人类社会在充分享受网络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全方位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受到不安全、不确定性事件的困扰甚至威胁,如“911”事件、2003年的非典疫情、美国加州大停电等,使各国开始格外重视灾难事件的应对机制问题、业务连续性保障问题,并在积极探索真正有效的对策。
BCM(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业务连续管理)是一套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它对潜在的灾难危险加以辨别、分析,并能够确定可能发生的冲击对企业运作造成的威胁,提供一个可用的架构来阻止或有效地抵消这些威胁,减少灾难事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的管理机制。然而,就像“世间没有绝对的安全”一样,如何理解BCM对当前企业的价值?理解BCM与企业长短期业务发展目标和经营利益之间的制衡关系?这是本次论坛关注的焦点。
事实确实如此,在中国,信息通信技术(ICT)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的作用已日益增强,金融、电信、航空、铁路、能源、电力、海关等重点行业所提供的社会化专业服务、产品与运营,极大地依赖于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大量复杂的ICT支持系统。这些系统的完整、良好运行,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的27号文件明确要求: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定和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2005年5月,国信办出台了《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对银行、保险、证券、电力、海关、航空、铁路、税务8大重点行业的灾难备份与恢复,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规范。
在全球范围内,业务连续性管理(BCM)的重要性近年来显著增加。在当今的商业社会,很难想象一个组织如果没有灾难恢复和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能够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多样的技术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持续生存下来。
本次高层圆桌会议代表一致认为,大力推进中国BCM的发展,将有利于建设更加繁荣、稳定、健康、有效的市场经济环境,有利于应对信息社会大背景下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利于从规范化、体系化、系统化的角度,全面推动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事业在高效、稳定、安全、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前进。
本届论坛关键议题包括:信息时代,BCM是企业永续经营的保障、BCM实践之道:实施工具和方法论、BCM,塑造新型企业竞合关系、数据恢复与业务持续管理间的协调与拓展等。
围绕以上这些议题,参加本次论坛高层圆桌会议的专家指出,为了推进BCM在中国的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进展:推进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BCM系列标准规范;在推进标准规范建设的进程中,坚持理论体系和事务相结合的原则;在已确立的灾难备份与恢复8个重点行业基础上,进一步确立BCM在这些行业中的规范和标准;BCM的发展将越来越强调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界、社会机构之间的密切协作;BCM将成为检验社会资源联动、有计划、有组织、高效率地应对突发事件和灾难事件的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BCM将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以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BCM专业委员会为基础,广泛联合社会各界的研究、开发、咨询、培训、实施、认证机构,开展积极的内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