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津
“如果我在台湾随便找一份工作,都不会有今天这么多的收获。“当然今天的联宝离真正的成功品牌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对当初的选择并不后悔。”洪国基说,处女座“求完美”的天性使他在没有看到结果之前绝对不会停下脚步。
作为一家具有“特殊”背景的笔记本厂商,洪国基所引领的联宝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躲避着外界的猜疑和攻讦。而和华硕、宏基等同样与台湾省代工大厂有着血脉联系的品牌相比,联宝所遭遇的尴尬和痛苦无疑又要深重许多。正因为不愿重蹈宏基当年被迫产销分家的覆辙,母工厂仁宝坚持从一开始就与联宝“划清界限”:不提供独一设计的产品系列、不允许在市场宣传中提及“世界第二大代工厂”的背景。对于一个进入国内笔记本市场本已较晚的新生品牌来说,这几乎等于摘除了起飞的羽翼。
如果说在2004年以前,笔记本市场还留给了新品牌一线想像余地的话,今年以来笔记本市场价格的一泻千里却可以说让所有新品牌都失去了耐心。联宝却还没有流露出丝毫去意。今天的洪国基手里还握有几张可打的牌?这个秋天的早晨,记者见到了这位曾以“价格雪崩”叫响业界的台湾工商时报前任主编,联宝现任总经理。
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现在的笔记本市场--不好玩,”洪国基笑了:“说真话,这几年下来,肯定比当初感觉压力要大,黑乎乎的头发现在变成这样子了。”洪国基指了指自己有些花白的头发。
压力不光来自市场价格全盘雪崩给联宝这个中端品牌带来的冲击。如何扬弃“世界第二大厂”的形象,这个问题才是洪国基一直以来最感沉重却又摆脱不掉的包袱:代工厂做品牌,稍一不慎就会为客户乃至业界所指,动辄将面临代工大客户撤单的危险,品牌和代工孰轻赎重?对于今天年代工量已达一千万台的制造大厂仁宝来说,答案自然分明。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背靠仁宝的联宝多年来不得不处处小心,步步谨慎,不但品牌名称不能沿用“金宝(仁宝母公司)”和“仁宝”,对外宣传时也刻意回避“世界第二大厂”的血统,甚至对“自有品牌”这四个字都讳莫如深。但事实上联宝并没有享用到集团太多的资源:为了避嫌,仁宝供应联宝的产品并没有供应代工客户那样成系列的独特产品设计,财务上也是“亲兄弟,明算账”,连市场经费的支持也是极其有限。说白了,联宝几乎只是仁宝的一个小小的普通客户,只是有好一些的账期,有时能拿到一些大客户才能够拿到的产品。而其余约4成的产品,联宝依然要以普通客户的身份从别的工厂获取。
即便是这样,联宝依然会碰触到外界敏感的神经。“一有台湾省媒体拿仁宝说事,我就变成众矢之的。”洪国基的笑容里有一丝无奈。去年4月底,联宝宣称一些新机要“以比较有吸引力的价格面市”,1月后,善于捕捉新闻的台湾省〈工商时报〉就出现了“仁宝要用超低价支持自有品牌打击国际大客户”这样触目惊心的报道。
“如果这种事再有两次的话,你就看不到我了。”洪国基大笑。
比洪国基当初设想的还要出乎意料一些的,是今年仁宝集团下了彻底的决心,通过减股的方式把联宝从子公司的名单中去除,目前联宝的大股东已经变成了金宝集团。这一切,当与仁宝今年供货量冲高1000万台不无关系:当初组建联宝的时候,这个数字只是300万台,而今天,联宝的权重已经由当初的1/30变成了不到1%。为了不到1%去开罪其余的99%,集团认为是得不偿失。
“现在和仁宝的关系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洪国基说。当初集团董事长曾亲口对洪国基表示:你好好发展,以后联宝做到一定程度后,我也会过来,台湾的业务也许就交由他人负责。
“当时还有这么大的冀望和期许。但今天这种落差很大了。”不过洪国基并不认为这就足以使自己轻言放弃。
做了15年媒体,洪国基的夙愿一直是发挥自己多年的积累和能量,把“纸上谈兵”转化为品牌经营中实实在在的效益。
尽管不再是“第二大厂”的子公司,洪国基也并没有对联宝的未来失去信心。脱离之后,联宝得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寻找过去仁宝不那么擅长的产品--比如说轻薄机种。这对于联宝完成完整的笔记本产品线不无裨益。而且,仁宝依然为联宝提供约5成的产品、账期还有INTEL基金。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一线大厂的品质让洪国基觉得手中尚有可打的牌。
像乌龟一样前进
“我们要很骄傲地讲,尽管我们要低调,不能做市场宣传,但联宝的产品品质是很好的。”洪国基一边说一边翻开桌上那台自己使用的笔记本:“这台笔记本看起来方方的,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但这款机器的返修率只有千分之八,散热非常好,用多久都不会发烫,开着放在那里不会有一丝的噪音。”
由于市场推广方面的限制,联宝目前的影响力可以说依然集中在业内,在大众消费市场并没有太大的认知度。因此,对于这类机型的推广,就特别要求渠道“会卖”。销售人员特别需要了解联宝品质稳定、返修率低的特点。
“卖联宝我敢肯定你不会被消费者追杀。”洪国基笑道。
从3C连锁店的兵败再到尝试总代理制,最后再度转型建成扁平化的分销渠道,几年来,联宝交了不少学费,但也在摔打中跨越了台湾企业进入大陆市场的第一道天堑。
经过全国各地的拜访,洪国基发现,联宝的产品在渠道的圈子里确实有非常高的认同度。但与联宝接触的分销商大多持这样的心态:联宝的产品来源于世界第二大厂,显然有爆发力,但什么时机去投入,要看到苗头以后再投。每每听到这样的话都让洪国基感到心里更沉重。
但这其中,也有两件事情给了洪国基比较大的触动:有一个北京的联宝经销商过去一月做50台,现在一月居然做到了600台;在上海,洪国基拜访上海最大的笔记本卖场和雍老板的时候,对方表示:联宝品质不错,返修率低,打算好好规划一下,争取每月能出300台。这顿饭让洪国基觉得“吃的很有价值”,倒不是因为取得了和雍的大力合作,而是洪国基更加确信自己的感觉:做联宝,关键是要抓到脉络,经销商越卖越熟,上升就会很快。
“虽然做的不轻松,像乌龟一样爬的比较慢,但我向着目标一直努力。”洪国基说。目前,联宝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渠道改革。在广东、浙江等地,一批新的经销商正在进入。
“两三个月后,沉寂了一段时间的联宝将开始新的发力。”洪国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