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博
编者按:“七芯照耀中国”曾被用来形容中国CPU设计成果群体突破的局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CPU产业发展远比预想更加艰难。面对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和未来3C市场的机会,中国生产的CPU何去何从?本报今日和下周五分上下两篇,将从产业化、市场定位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路线等方面,对中国CPU产业的“芯”路历程进行反思。
悄然之中,从2003年开始,中国CPU产业一下子成为芯片设计主旋律,SoC开发成为IC设计公司是否是高科技公司的标准。然而,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中,这个领域似乎将中国生产的业界的热情和锐气磨平,集体进入的蛰伏期,不仅技术突破和技术开发速度远远达不到“摩尔定律”的设定,而且产品的推出和应用的扩展似乎也陷入泥潭。在思索中国CPU产业发展之路中,“国际壁垒”成为中国生产的业发展举步艰辛的核心问题,其中包含着从研发到产业化过程,CPU市场取向和知识产权(IP)等。
产业化困难重重
回想起中国第一颗CPU“方舟一号”产业联盟的组建,和紧随其后的神州龙芯产业联盟,颇有“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之感慨,而也正是从2003年那一年开始,中国生产的业界陆陆续续发布了多款针对不同应用的CPU核心,被称作“中国芯群聚突破”的一年。但是,这种群聚突破并没有带来人们渴望的产业化效应。从1988年开始从事CPU研究的北京多思集团董事长刘大力说,中国CPU产业存在科技浮躁之风。在对比技术实力、投资环境、市场规模及占有率之后,应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把握形势才是发展中国CPU产业应该致力的重点。
中国生产的CPU发展,产业化一直是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目前国内整机厂商数量并不少,在总体IT制造业领域中,中国IT整机厂商数量已经达到世界前五名之内。苏州国芯总经理华克路指出,中国整机厂商对本土CPU采购和应用的态度十分谨慎,对国内IC设计公司信心严重不足,这也成为发展中国生产的CPU产业的要害环节。这样的局面促使CPU设计开发公司必须要组建紧密的产业联盟,保证开发产品能够有所依托。
以神州龙芯早期建设的产业联盟来看,在整个“龙芯产业联盟”中,产业链的大概结构为:中科院计算所作为CPU芯片开发者控股神州龙芯公司,负责整体技术框架建设,然后交由神州龙芯进行产业化运作销售;接下来在前台和后台系统中,分别由海尔和曙光负责,设备则是网络计算机(NC)以及“龙腾”服务器;中软、中科红旗、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