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illy Sim Lee
进入夏季,国内mp3市场却一片萧条景象,似乎怎么也火热不起来。甚至传出了华南地区300多家mp3制造工厂如今已有100余家关门歇业的消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突然惊醒,mp3市场正经历着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寒冬。
记得在2005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就曾经有人预测mp3行业将进入霜冻阶段,行业面临“洗牌”局面。但时至今日,所盼望的竞争新格局和消费增长非但没有出现,中国生产的品牌mp3反而在面临进口品牌与无处不在的杂牌机的围追堵截时,更要应付大量毫不羞涩的充斥电脑城每个角落的裸机(无任何厂牌的产品)!这是以往不可多见的现象。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中国生产的mp3为何集体遭遇寒冬?
市场先天性混乱
mp3格式标准的出现,前后的历史不过10年。它的出现,是建立在Internet的普及和数字化多媒体娱乐发展的大环境下,其优势体现在便携性及传播速度上。
我们知道,数字音乐文件的质量与其容量是呈正比关系的:音质要求越高,那么细节渲染就越丰富,文件容量就自然越大。而mp3要满足便携性与传播速度,就必然牺牲音质的要求而追求低容量。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就意味着mp3音乐不足以满足中高要求的音乐欣赏而只能满足于音乐的即时播放,成为一种低使用价值产品。此乃其一。
mp3另一个特点就是结构简单。一个mp3产品主要由两核心部件组成:存储部分跟解码芯片。而所有国内厂商所面对的一个现实是,这些核心技术和部件,均依赖极少数的国外供应商支持。比如目前包括中低端的闪存式产品,以及部分中高端产品所采用的微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