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伟
几乎所有IT人都承认现阶段家电渠道的价值,但是所有IT人也都认为与这些渠道难以彻底合作……
在CE(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领域,家店渠道的销售力量异军突起已成事实,在国美、在大中、在永乐、在苏宁,你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IT 主流消费产品品牌。事实上,家电卖场已经成为CE产品的重要渠道,这是谁也不能忽视的问题。
但是在与家电卖场的合作中,所有的IT产品供货商都是“欲进又止”。这到底是为什么?
难以遏止的增长
作为北纬机电负责向家电卖场铺货的负责人,张缙承认家电卖场的出货量在这几年中得到了快速增长。“事实上2004年以前,我们在与大中在联想PC产品的总出货量也就在7000台左右,从分销角度看,并不是很多。但是目前我们与家电类卖场的合作要翻了一倍,每月的出货能够到达300-400 台。”张缙说他是眼看着家电类渠道的成长起来的。
雷射电脑是大分销商中最早与家电类卖场合作的渠道商。从HP家用电脑开始,产品线已经逐步扩展至笔记本、外设、耗材、配件、家庭网络产品等领域。该公司华北区总经理刘如透露,2004年雷射电脑华北区通过与大中、国美等家电卖场的平均月出货额在3000万元左右。
在回忆起与非IT渠道卖场的合作过程中,刘如说:“事实上,5 、6 年前雷射就开始在HP产品线上与家乐福展开合作,但那时因为卖场对于IT产品线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还有这样那样的费用问题,所有在发生了一定损失之后,雷射终止了与家乐福的合作。”
而目前的现实已经改变。随着市场对IT消费类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非IT渠道也不得不把目光投入到IT产品领域中来。“很明显的事实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电卖场的高层开始重视IT产品了,他们与IT业界沟通时的态度已经有所转变。”
市场需求决定一切
7 月16日,大中电器在京宣布成立“大中CES 联盟”,包括惠普、联想、方正、同方、海尔等在内的24家著名IT数码厂商纷纷与其签定合作协议。值得注意的是,该联盟第十三条规定:“会员在加入本联盟后三年之内不得加入由任何家电连锁行业、企业发起或组织的类似组织”。
这个动作表明以前高高在上的家电连锁卖场,也已经对IT领域的产品资源产生高度兴趣。“有价值的资源才会被当作可垄断资源”。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家电连锁卖场中,IT消费类产品的权重会逐渐增加。“事实上,他们(家电卖场)有着对大规模开展数码消费业务的紧迫性,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刘如说。
而家电卖场的管理者们也认同这一观点。大中电器经贸总部副总监、IT事业本部部长李宇松透露,目前通讯+ 数码已经占到该公司整体营业额的40% 左右。“作为以聚客率为运营核心的连锁卖场来说,我们看到的是,不断更新的IT产业技术能够以产品为载体,给予消费者各种感觉上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与消费类IT产品供应商之间的合作。”
很明显最终客户的购买行为和市场取向,决定了IT产业供应链必须与家电产业供应链在终端融合。对于这个远景谁都不曾怀疑,但是一些现实问题却延缓了这个过程。
“霸王条款”的争议
“如果按IT渠道供货角度看,与家电卖场之间的合作简直不可能。”负责北纬联想产品卖场业务的张缙很实在的说:“就是把所有的风险转嫁给上游,自己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模式。”
雷射电脑的刘如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事实上,如果没有没有上游供应商的支持,如果单以分销商的实力与家电连锁卖场合作的话,这个过程所消耗的边际成本是渠道商难以承受的。”
举例来说,其中争议最大的一条就是双方在“退换货”相关事宜上的各执一词。
家电供应链的做法是当产品进入终端销售一段时间后,如果发生销售不畅的现象,供货商必须无条件退货并承担一切相关责任。而IT供应链的运营规律是产品价格的剧烈快速波动,导致上游以价保等方式保护下游的即得利润,所有供货商不承担任何责任。
家电渠道的出货量肯定将稳定攀升,这是所有人的共识。但是目前IT供货商关注的是,“与这些渠道合作关注的要点,并不是现在能赚取多少利润,而是你将来会赔偿多少损失。”张缙说。
目前,由于整体家电连锁卖场在内部管理、人员素质等问题上的缺陷,产品流转过程中会损坏机率很多。IT产品由于单价较高,而供货商由于渠道利润低下难以承受如此损失。各种矛盾举不枚举。
必须指出的是,就目前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发展远景看,无论是IT厂商还是家电连锁渠道都非常看好。但是由于双方产业各自的特性和发展轨迹不同,导致了目前状况。
是产业融合的问题
李宇松承认,目前这些IT供货商与家电卖场之间的矛盾的确存在,这是因为双方思考的角度不同。家电卖场的运营核心是“聚客率”, “每天都有近50万人光顾大中的店面,产品销售不畅,卖场方面当然会认为这是供应商的问题,卖场的工作只是聚敛人气。”他说:“这种思维方式在家电供应链已成定式。”
家电连锁卖场的工作核心是围绕客户需求展开的,李宇松强调。
而IT产业的运转核心是技术。虽然近几年来IT企业们都在高举着客户需求的大旗,但是作为驱动产业发展核心的技术先导地位丝毫没有动摇。IT是技术创新性产业,特点是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所以行业导向性是上游驱动。但家电连锁企业作为一种业态,已经在国内家电供应链的末端形成垄断,这些企业的经营特点是终端客户驱动。
在此,由于双方既有的利益驱动点不同,所以矛盾不可避免的发生了。IT供货商对于家电卖场惯用的“126 条供货条款”的争议就是矛盾的明证。
磨合需要互相接纳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IT供货商和家电卖场之间的合作也正在有条不紊的深入着。“其实大家都应该换一个思路,存在既是合理的。” 李宇松认为,IT与家电供应链都在各自领域积累了成功经验,因此在合作中磨合时,应该首先承认对方的长处,然后谋求深入合作。
“我们之间的合作如果真的一板一眼的按照合同办事,那么绝对不会维持下去。”刘如透露,和家电卖场之间的合作都是以实际操作为主,口头协议而定。“毕竟IT产品在大部分家电卖场的总体销量中的比例较小,既定的管理模式和操作流程是不能彻底改变的。”他说。
“真的不能拿对待下级渠道的态度对待家电卖场,他们不是二级渠道。”张缙认为目前的IT供货商们并没有摸透这些卖场的运作方式。这需要一个过程。
而IT业者也看到了家电卖场的变化。由过去的“代卖”转到现金结款与周采购的方式,家电卖场们也在努力的改变的自己的思维方式。
李宇松的一句话很值得把味,“其实大卖场做IT数码并不难,关键在于我们这些连锁商能不能放下架子。”
是不是我们这些搞IT的,也应该适时放下一点什么了,舍得,舍得,毕竟有舍才有会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