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Linux好乘凉
尽管目前的市场规模还不是很大,但Linux毕竟在中国得到了政府、教育部门及私营企业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Linux在中国市场的普及。赛迪顾问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Linux软件市场的销售规模达到9644.40万元人民币,比2003年增长了44.8%。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应用软件企业应该如何抓住机遇,以联盟合作的方式茁壮成长?
首先,国外Novell和Redhat等主流Linux厂商要想真正赢得中国市场,离不开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合作是这些厂商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好方式;其次,中国企业也愿意进行合作,首先就表现在中日韩合作,组成OSS联盟等。Novell和Redhat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也非常愿意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在互惠互利的情况下,无形中扩大了Linux在中国的份额,而不是Linux内部之争。
虽然Linux在今天既有政府支持,又有行业组织和用户支持,要将自身发展壮大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中国的Linux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从国际情况来看,中国Linux企业也离不开合作。未来,世界主流的Linux企业可能只有3~4家,而中国目前的Linux厂商都还是一些“小山头”,规模都很小,一些还处于亏损状态,即使有的企业开始赢利,但还是非常微薄,整体实力不强。所以,中国Linux企业需要联合或者兼并,把“小山头”变为“大山头”。如前不久的拓林思与共创开源的国内联合,中科红旗与日本Miracle Linux和韩国Haansoft的国际合作,中标软与SUN的合作。
Linux在全球的高速发展,也给应用软件厂商带来巨大的机会。无锡永中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软件企业,至今还没有一款产品被广泛认识。然而,当北京公检法机构电子政务软件采购确立以Linux为运行平台时,待字闺中的“永中Office”看到了机会。后来,红旗中文2000在Sun公司基础上推出自己的RedOffice,也加入到中国生产的Office行列之中。
中国生产的Office要取得突破,就必须另觅捷径,伴随着Linux的快速发展,虽然实现普及尚待时日,但这对于中国生产的Office来说已经看到了春天。如何将自己的Office产品快速地移植到Linux平台,已经成为他们的当务之急。
在Linux领域,所有的厂商都几乎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对是立志于做成全球巨头的中国软件公司来说一个好消息。从1999年开始,中国政府将把对Linux的支持逐步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法规中去,为Linux在中国的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正是像红旗这样的中国小型软件厂商的机遇所在。
专注外包
“中讯成立时虽然确定围绕软件来做,但并没有想到要做软件外包”中讯集团董事长王志强回忆说。
1995年,正是财务软件炙手可热之时,中讯也顺理成章地开始尝试做集团财务软件。由于软件是采取验收付款制,而项目验收周期长,公司就不得不搭上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很快,王志强就发现,事实上,签得单子越多,公司垫付的款项就越多,这使公司的现金压力越来越大。而在验收时,如果出现一两个属于正常范围的BUG,要想收回欠款,也是难上加难。
当看清了外包这块肥肉之后,他们毅然做出了放弃原来业务的决定。为此,中讯损失了国内数百万元已经开始执行的合同收入。“对中国企业来说,放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懂得放弃,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会带来更大的负担”。
1996年到1999年,是中讯转向外包的过渡时期。也是一个放弃的过程,从国内业务占多半,到国内和国外业务五五开,再到完全放弃国内业务。到1999年,中讯已完全转向了外包。
外包,对中国企业来是一项全新的业务,国内客户和国外客户的要求完全不同,国外客户更强调“质量”,而国内市场尚未将质量放在软件生产的首要位置。“要想抓住外包的机会,取得客户信任,是关键一环,如果一个项目对方觉得你很难满足客户的要求,交付能力又弱,就会永远失去这个合作伙伴”王志强如是说。
对中国企业来说,走外包的道路无疑将面临很多挑战。企业管理和质量控制是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即使一家厂商在国内做得很好,面对国外客户时,也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
如今,中讯已在Hong Kong主板上市,并且开始在欧美市场布局。正如王志强所言,中讯今天的良好业绩得益于当初的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