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饱经忧患逐渐崛起的发展史,中关村是一片和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连的热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都是当时的爱国精英们在这块土地上探寻一条救亡图存的一次次壮举。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革命先贤们在这里从文化和思想上为中国崛起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就是中国政治崛起和民族崛起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中国有了一个全面崛起的平台。
接下来的50多年,我们看到,中国在崛起的道路上奋力前行。我们发现,中关村这片热土,依然在科技、文化、知识、经济与人才上为中国崛起提供动力和模式。这个动力和模式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创造”。
中关村“中国创造”的历史宿命
什么是“中国创造”?广义上,中国创造是指能结合中国的实际,并整合中国的实际,利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以最大的冲劲与动力争取崛起目标的所有行为。
当历史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正在兴起,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正受到推崇。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创造”所解决的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激情与原动力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创造”的狭义意义与时代意义是从科技与经济新的理想的健康的现实趋势出发,创造或形成一种新的经济、科技、政治行为方式与文化发展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这个系统会成为中国社会整体跃升的动力。因此,这里就内含了现实与理想、宏观与微观、有意识推动与无意识发展等问题。但有一点,“中国创造”的本质即在于出现一种力量或力量主体,它代表未来事物,它能充分整合现实物质条件,并可以提供一个组织、民族与国家的理想激情。随着科技对经济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在政策创造的平台上,我们呼唤具有操作性和细节性的科技创造、管理创造和企业创造、文化创造和体制创造。正是这些微观的创造才能实现和推动中国的巨轮走向未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关村,为中国追赶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智力与人才支撑。“两弹一星”作为中国的骄傲,成为那个时代“中国创造”的写照。所有知识分子,不论是从海外归来还是国内培养,都倾情为中国事业而挥洒青春,钱学森、钱三强、陈景润等等是他们的代表。在物质相当匮乏的那个时代,使这些精英们忘我进行“中国创造”式工作的就是一种精神和信仰——他们认为,他们在为中国的复兴和崛起而流血流汗,因此青春无悔,正是这种精神演绎了“自力更生的中国创造”传奇。
实事求是地说,现在意义上的中关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没有产生,因为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关村土地上的大学与研究院所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还是在“计划”的轨道上运行。那时的“中国创造”是一种国家推动,还更多的是一种学术成就或军事突破,转化成经济力量的还不多,或者说,通过计划手段,转化成“中国创造”的科研成果不论在效率还是效益上,以及热情上都不十分理想。
显然,中关村所蕴涵的“中国创造”的能量、所秉承的“自力更生”的精神决定了它在新的历史阶段中的历史使命,这也构成一种历史宿命。
“中国创造”在中关村
“改革开放”为现代的中关村开辟了道路,知识分子下海的热潮使大学和科学院所的科技成果与市场价值直接地联结起来,知本与资本的互动从那时起开始出现。上世纪80年代初,陈春先成为下海第一人,而且中关村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榜样——硅谷。于是,中关村从“象牙之塔”变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的引擎。也就是说,市场的火种,将知识点燃成熊熊燃烧的经济力量。于是,中关村开始拥抱未来,开始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这个历史定位是什么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十分明确地表明科学与知识的价值,尤其是科学与知识对于经济的价值。那么,作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动机——中国科学院,作为培养中国科学技术创造者与应用者的摇篮——清华和北大,自然就应当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推动者和打造者。如何进行?于是,市场介入进来,成为大学和院所发挥作用的纽带,也是在市场的催化下,民营高科技企业开始出现,联想、方正、四通等企业开始成长,并用市场行为将整个中国带入电脑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于是,中国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后半段迅速地跟上世界的脚步,互联网几乎与美国同时产生就证明了这一点,而且,人类基因图谱的参与表明中国在生物技术上的国际实力。
所有这些都在决定中国未来的科技经济地位,显然,如果中关村不能用自己先天的实力通过市场力量进行这种追赶,中国现在将会是什么样子?
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错失了信息技术革命开始时介入的机会,这使改革开放时的中国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了至少50年。如果不在20世纪80年代赶上来,当信息技术成为整个世界经济运转平台之后,中国要用更长的时间去追赶,而历史的幸运在于中关村在这场追赶中提供了技术现实与经济现实的模式与力量!中关村的历史地位在于此,中关村的历史定位在于此——那就是为中国未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科技与经济的力量与模式。
历史的线条总能给我们以一种历史的结论或哲学理性。
“需要”创造“市场”。中关村这块众多知识人群从业的土地,各个机关单位的需要本身就构成了最初的市场,催生了第一批以计算机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两通两海”都是当时的产物。而这种先走一步所形成的市场氛围和渠道以及人才优势,使中关村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计算机的中转站,这个地位直到现在都没有动摇过。这种市场形态使中关村以贸易立足并催生产业,中关村的力量表现为市场的辐射能力。
但是有一个瓶颈制约计算机在中国的普及,那就是当时计算机的语言都是英语,汉语不能直接应用。中国教育水平十分落后,英语能力差。这使计算机成为专业人才的专业用品,大大限制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对于具体公司而言,这种制约使它难以开展业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种制约限制着它进入信息时代,而错过这个时代,中国崛起的机会会越来越少,而信息时代则是如同工业革命一样的一场伟大变革。
难道中国要放弃汉语,进行英语学习?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也酝酿着语言的革命,但是代价太大,而且这些教育效果至少需要10年才能显现出来,这就错过了10年发展期。但瓶颈必须突破,于是,一个计算机汉化时代就呼之欲出了。
主角就是中关村。中关村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在上世纪就表现出来,原因就是,这里出现了一个个知识英雄、一个个知识企业谱写了计算机汉化的乐章。这种汉化,为中国进入信息时代扫平了道路,或者说,中国进入信息时代的开始就是计算机技术汉化的开始。而进入信息时代,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与未来走向。
计算机汉化技术是一个历史命题,这个命题使觊觎中国市场的国际巨头们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没有语言优势,而且在当时背景下,中国这块市场还只是理论上的存在——中国的消费能力以及中国的语言劣势使大规模的销售难以实现。
在计算机技术汉化运动中,几乎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创造力都被激发出来,王选、王永民、王缉志、倪光南、柳传志、王文京等纷纷登场;联想、方正、四通、金山、汉王等公司都在这个运动中得到成长。经过这个运动的洗礼,出现了几个代表性的企业,中国的计算机市场也在中国人的努力下打开,中国也在这个洪流中走进信息时代。很难想象如果缺少了这个运动,中国在信息时代还会有什么作为。而且,没有计算机等信息技术领域的进入,中国难以通过低级的加工制造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与高端发展,而所有的一切,都在这场计算机技术汉化运动中得到解决……
需要强调一点,我们不是在复述历史,我们是在探询,为什么这种“中国创造”式的爆发发生在中关村?原因在于这里是科技和知识的沃土,原因是市场解放了各种束缚,知识分子的创造伟力在“中国崛起”的使命面前十分符合历史与经济社会逻辑地表现出来。
正是这种知识与科技的沃土与正在涵养的遍及全国乃至世界的市场能量成为中关村在网络浪潮、在生物技术等领域领跑中国、超越世界的力量基础。中关村的自信在于此,中关村的地位与使命在于此。目前,7000来名海外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这片热土上用国际领先的技术放飞梦想。
现在,众多的跨国公司在这里停下选址的脚步,众多的国内企业到这里寻找未来,为什么?因为科技创造未来,因为中关村是中国乃至世界高科技产业的圣地。美国《新闻周刊》将中关村作为世界新兴的圣地是有充分理由的,否则,为什么历届国家领导人频频视察中关村?否则,为什么这块土地一直是中国文化和新闻界的热点和焦点?
中关村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苗圃”,它的作用是通过企业将世界和中国原创的技术变成市场所需要的产品,然后将这些产品投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培育众多的企业,也向国内和世界“投放”自己的企业。中关村的影响力在于这里的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所具有的消化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还处在赶超发达国家的阶段,将国外成功的技术、产品、管理甚至公司“搬进”中关村,进而影响全国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市场行为,当然,结合中国和世界市场原创性的科技创造更是一种必要。
中关村的科技力量在于,它能够进行这种创造。历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表明,中关村占居绝对的主角。据统计,1988年以来,中关村的企业连续获得8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从方正“汉字照排”到“联想汉卡”到“汉王手写识别”到同方检测技术到TD-SCDMA标准到“星光系列芯片”,中关村在产业和企业的市场上填补着中国的科技空白,进行着“中国创造”语境下的超越。
科技部预测,未来10年中国将有8项重大核心技术可能实现高科技产业跨越式发展。中关村在其中的7项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包括集成电路设计、第三代移动通信、音视频、疫苗、新材料等。
事实上,中关村就是创造的产物,也是中国创造人才最大的集中地,仅此一点,就构成中关村的历史使命与宿命。
中关村“中国创造”的战略价值
1999年,国务院批复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北京市政府提出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的发展目标。五年上台阶,上什么台阶?那就是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这需要我们回到中国的现实。目前,国外对“中国制造”的低端产品纷纷设限,这在纺织品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这说明以加工制造、靠低成本竞争的时代即将画上句号。发达国家害怕中国生产的品冲垮其经济体系尤其是工业体系。那么,中国必须向高端发展,走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之路。因此,更迫切地呼唤科技上原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创造”式的发明创造,需要强大的市场能力进行这种创造的转化,转化成市场力量与经济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中关村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因为中关村具有中国最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具有中国发达的新经济市场,具有创新的机制、环境与文化,尤其是具有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精英队伍。于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因为,只有科技专利才能为企业拓展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中国创造”才能为中国寻找未来的经济空间,在这一点上,中关村责无旁贷。
另外,中国的发展面临巨大的能源与环境瓶颈,这就需要从科技产业中寻找未来。中关村作为高新技术的根据地,其战略地位更为显著,而且,也只有这样,中关村才能确立新的历史时期的地位,才能找到未来。
其实,“中国创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政策、制度、管理、科研、人才、金融等多个方面市场要素的配合。在中关村,大学是人才的来源,科学院是科技成果的来源,企业是转化的主体,如此等等。经过20年的发展,中关村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试验田。可以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原创的科学技术,还有人才、企业,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片属于未来的土地。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中国创造”的时代。
“中国创造”时代的到来要考虑到中华民族复兴的机会就在未来20~30年的时间,在这20~30年里,世界的经济与政治格局都将剧烈地调整,这正是利用“中国创造”的力量进行超越的机会。如果说,毛泽东的创造为我们留下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邓小平的创造为我们留下一个“经济发展的国家”,那么现在中国肩负的是创造一个“强大发达国家”的任务。我们正在迎来一个“中国创造”的时代。
(盖城 涂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