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光DVD阵营的企业又得到了一次喘息之机。6月22日,Sony总裁久多良木健正式宣告,历时两个月的蓝光DVD两大阵营间的谈判无果而终,Sony和东芝关于统一蓝光DVD两种格式的努力彻底失败。对于正在全力角逐于EVD、HVD和HDV等红光DVD的中国企业而言,这未尝不是件好事。然而,该来的总是会来。对于马上就要兵临城下的蓝光DVD,中国企业是否做好了准备?
激光器价格之战?
经过一年多的标准之争,中国红光DVD阵营仍旧内乱未息。2月23日,信息产业部一纸文书,将EVD标准列为电子行业推荐标准。然而,4月24日,上海信息家电行业协会宣布,将HVD联盟上报的《HVD视盘机通用规范》确定为联合性企业标准向外发布。上海信息家电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长崧向媒体表示,联合性企业标准是由上海晶晨、创维、海尔等32家HVD联盟企业联合研制推广的高清碟机标准版。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民间标准向国家标准的公开‘叫板’,意味着HVD也获得了一个市场‘准生证’。”
祸起萧墙,外患又生。国际上的两大蓝光DVD阵营凭借其在技术和产品上的领先优势,已对中国的红光DVD阵营形成“黑云压城”之势。2003年12月7日,东芝与NEC提出的蓝光DVD标准——“HD-DVD”获得国际“DVD论坛”支持,被确定为新的通用标准。与此同时,以Sony为主导的蓝光DVD的另一个阵营——“BD-ROM”也已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具备了雄厚的实力。据悉,“HD-DVD”和“BD-ROM”都是基于蓝色激光器的,而蓝色激光的波长较短,因此可以对光盘进行高密度的记录与读取。而国内EVD、HVD和HDV等新一代碟机仍是基于红色激光。与红光DVD相比,基于蓝色激光的DVD在存储容量和压缩能力上的优势都非常明显。蓝光DVD单面单层盘片的存储容量被定义为23.3GB、25GB和27GB,其中最高容量(27GB)是当前红光DVD单面单层盘片容量(4.7GB)的近6倍。对此,一位专业人士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蓝光DVD比作奔驰,那么EVD可被看作是换了一副崭新车轮的马车。”
为了避免短兵相接,两大蓝光DVD阵营从今年4月开始了统一两种格式的谈判。虽然谈判并未达成共识,今后两虎相争的局势在所难免,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今年年底之前HD-DVD方面将率先推出他们的产品,而BD-ROM方面的播放机和电影也将在明年面世。大兵压境,中国的企业将怎样应对呢?
作为EVD联盟的主席,新科一直在为EVD标准和其新产品做积极的推广,并寻求包括片源在内的多方支持。然而,对于技术上明显领先的蓝光DVD,新科也不是心如止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新科集团新闻发言人樊文建表示,“对于蓝光DVD的进展,我们一直在关注。然而,其两万元人民币左右的价格对中国市场而言还是太高了,所以目前我们还是要专注于EVD的市场拓展。”不过,樊文建透露,“一旦蓝光激光器价格下调,我们也可以生产基于蓝色激光的EVD。”
新科的态度可谓是众多中国DVD企业的代表。过高的生产成本必定会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作为蓝光DVD的一个重要部件,蓝光激光器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中国企业选择蓝光DVD的时机。在红光DVD时代已饱受专利之苦的中国企业,是否还要在蓝光DVD时代再次陷入被动?
双剑合璧的考验?
值得欣慰的是,去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GaN—LD(氮化镓基激光器)课题组已成功实现了GaN基激光器的激射。这意味着中国大陆首次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光激光器。提起当时的情景,作为课题的领导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副所长杨辉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良惠仍激动不已。
据杨辉和陈良惠介绍,此前,日本的日亚(Nichia)公司一直在蓝光激光器研发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1996年1月,日亚公司的Nakamura等人第一次制成了InGaN(铟氮化镓)多量子阱的脉冲激射激光二极管。此后其InGaN基激光器的性能不断提高。由于GaN基激光器在信息的高密度存储、深海通信、投影显示和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993年,中国的科学家们也加入到GaN基激光器的研究队伍中。2002年,中科院半导体所GaN—LD课题组承担了国家“863”重大项目“GaN基激光器”的研发工作。
“为了能让中国在蓝光DVD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我们已经准备好参加一场永没有终点的比赛。”陈良惠表示。
据悉,日亚、Sony等公司已经在此领域拥有了多达几百项的技术专利。日亚的执行副总裁Noboru Tazaki曾表示:“要想在不使用日亚专利的情况下制造蓝光LED和激光器是不可能的。”
为了在激光器研发中争得更多的话语权,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只有在掺杂、器件结构、激光器谐振腔形成技术、激光测试技术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突破,才能让国外厂商不得不与中国签署交叉授权协议,获得平等对话的权利。杨辉告诉记者,未来两年,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使激光器实现连续激射,而接下来的3年会重点考虑激光器的产业化问题。
对于蓝光激光器的产业化,陈良惠和杨辉一致认为,“只有国立科研机构和企业一起行动,才能保证产业化的成功实现。”首先,科研机构要把产品研发成功的时间尽可能控制在蓝光激光器处于高价位的阶段。这才能使研发成果体现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中国的DVD企业现在就要着手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工作,而不能被动等待市场成熟期的到来。因为到那时再来做这些工作,就很难避免重蹈红光DVD的覆辙。
记者手记 一小步与一大步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者的泪泉,洒遍了牺牲者的血雨。”其实,为了在国际竞争中掌控话语权,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又何尝不是这样孜孜以求的呢?
在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到,对于某些产业而言,不仅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不懈努力,也需要产业链之间的通力合作。蓝光DVD就是这样的领域之一。限于自身的规模和实力,中国的DVD企业亟须国立研究机构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研发支持。在这方面他们总有不甚解饱之感,并常常将之归结于研究机构产业化意识不强,研发出来的技术离应用太远。但记者发现,实际上现在很多中国科学家早已走出了象牙塔,在课题立项时就有了强烈的市场意识。已逾耳顺之年的陈良惠和刚过不惑之年的杨辉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他们既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具备了颇深的造诣,也对DVD市场的情况了如指掌。那么,为什么在红光DVD的产业化,以至现在蓝光DVD的产业化过程中,国立研究院和企业之间产生了断档呢?
记者对杨辉的观点深表认同,即国立研究院和企业都应该再向前走一小步。国立研究院应该在研发阶段就尽可能地为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企业则应在技术尚处前沿时期就进行紧密追踪,并发挥自主创新的精神,准备好相应的产业化条件。只有两者顺利并成功对接,中国的产业化进程才能向前迈出一大步。
(计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