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投界,2004年风头最劲的是成功投资盛大网络的SoftBank亚洲基金。在去年中国创业投资年度排行榜中,SoftBank亚洲因投资盛大而摘取当年中国最佳创投机构的桂冠,盛大则相应成为该年最佳投资案例。仅按投资收益推算,当初SoftBank亚洲向盛大注入的4000万美元资本至2006年可能增值到10亿美元,投资回报率惊人。
成功案例的背后自有必然的逻辑。探寻SoftBank对盛大的投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当
个人电脑与带宽的成本不再成为人们应用互联网的限制时,当18至30岁青少年占到了中国互联网用户量的69%以上时,网游的爆炸式增长就成了必然。
盛大的出现不是偶然,风险投资押宝网游的成功也不是偶然,偶然的是SoftBank亚洲押到了这个宝,为什么不是其他VC呢?
自2004年以来,风险投资慢慢复苏,并且在投资理念上开始快速改变。他们大多表现出与互联网泡沫时期迥异的理性与谨慎。而且大多数VC已经转向,开始关注本土市场需求。
那些曾经被他们视而不见的移动增值、钢铁、房地产、能源、环保以及一些国有企业重组改制项目等,成为投资界最近关注的焦点。他们中的许多人完全摒弃了过去只投高科技项目的论调,但同时又有新的声音产生——“我们只关注那些高成长企业的项目投资”。
这种趋势显示:那些曾经在上世纪末,因网络泡沫破碎而受尽伤害的VC们变得务实了。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似乎只是从硬币的一面转到了另一面。在新一轮中国投资市场中,他们要么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地大声追赶市场上最热门的题材,要么干脆一动不动,静观其变,所谓“剩者为王”。同时,在资本介入阶段也都一股脑地开始“向后靠”,许多VC丧失了本应有的独立思考与判断精神。
VC发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州人所进行的远洋探险投资。载于史册且又耳熟能详的案例莫过于哥伦布的“发现新大陆”之旅。1492年,西班牙国王答应资助哥伦布远洋探险,这项投资的回报是——那些被哥伦布可能发现的“一切岛屿和大陆”的主权将归西班牙所有,还有那些“无论用什么方法得到的财产”,在扣除航行费用外,均要上交西班牙国库。作为“风险投资的管理人”,哥伦布本人可享用扣除费用后这些财产的10%。
在一个投资结果非常不确定的环境中,“发现新大陆”之旅以较少的投资博弈了一个巨大的投资增值。这与现代意义上VC所固有的高风险性与高增值性混合的属性多么相像!
Microsoft、Intel、苹果电脑、Yahoo!、AOL等公司的成功都与现代VC有关。上世纪70年代,Nasdaq证券市场的建立极大地刺激了美国VC的兴起。VC们以独特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发现了这些公司,对其投入资本并加以管理孵化,使这些企业最终转化为今天市场上的领导者。同时,VC们也从Nasdaq市场上以高溢价套现获益。可以说,追新的特性造就了美国VC的成功,而正确引导VC追新的正是他们强烈的独立思考与判断精神。
与之相对应的是,上世纪末对网络投资的集体无理性狂热,其恰好代表了VC独立思考与判断精神的丧失。事实上,市场对这种“丧失”也回敬以无情的耳光。
统计显示,2004年中国VC市场中,中外创投机构的投资总额为12.69亿美元,约占同年外商直接投资(FDI)中国总额的2%。在这些相对较少的创投基金中,其中近50%的资金又投向了半导体行业,而其他如企业级平台软件、新材料、光机电、生物医药等领域则微乎其微。
这样的数据显示出目前国内创投的行业集中性,更多的VC集中在被大家一致看好的有限行业中。与此同时,“风险投资”固有的“风险”特点被一再回避——那些专门投资早期创业公司的“天使基金”几乎没有了。用投资经理圈子内的话来说,“我们都在‘往后靠’。”
客观地讲,中国目前的VC市场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退出渠道不畅,股市流动性不足以及并购交易的稀疏。这些因素决定了即使是“风险”意识极强的VC,也越来越先学会在中国这个市场中如何“趋利避害”。
这样,在一个不确定的市场中,VC的冒险精神渐渐被务实的业绩评价所代替,并集体趋于新保守主义。仍以SoftBank亚洲投资盛大为例,3年来,他们手握10亿美元,却只投资了10个左右项目。类似这样的集中投资让更多嗷嗷待哺的中小公司只能怀揣技术梦想而兴叹不已。
美国风险投资大约有一半的比例选择从Nasdaq市场退出,而另一半则以被大公司收购股权的方式退出。然而,国内资本市场的限制,让许多VC们不得不选择到海外“曲折”上市。投资题材趋同,众多公司上市排队,以及严格的资格审查等等,都使得投资中国的VC们退出道路狭窄。不过,这更要求VC具有独立思考的本事,在投资题材选择上要“特立独行”、谨慎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