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德·麦克吉瑞
比较成功的全球化公司总是与客户保持着紧密联系,客户想要什么、客户走到哪里,企业就跟到哪里。这些公司很重要的竞争能力体现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建立一个业务和技术支持系统非常重要。在这个系统上,无论采购、物流、市场预测和客户数据共享等等,都可以被实时地监控。这样,既有利于成本的控制,也能提高管理的水平。
拿毕博来说,我们在中国建立了一个研发中心,它同时服务于北美和欧洲的客户。此外,我们通过了软件服务的CMM5级认证,还能给客户提供一个更高级的服务。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一个优势。
在某种程度上,目前中国大多数公司的全球化运作依然停留在低成本竞争的阶段。而如何在低成本的基础上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大多数国内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一个人口非常多的国家,客户层次比较丰富,企业的销售规模可以做到很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积累了在多层次市场中与大大小小客户打交道的能力,这对中国企业走向更大国际市场、面对众多的客户很有帮助。
由于中国市场增长很快,企业管理者必须学习很多新的东西,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节奏。我们看到,中国企业的管理层非常开放,他们愿意接受一些顾问的咨询服务,或者其他公司的建议和观点,学习最佳实践。在这个方面,中国企业比日本企业要好得多,日本企业的管理者总是觉得自己做得最好,不愿意接受别人的经验。
我曾经拜会中国联通的总裁,他总是要寻找最佳的想法,想让企业有一快速的改变并追求很高的回报。联通已经在拥抱全球市场了,哪里有好的东西,联通的总裁就想引进过来。
在我遇到的每一个中国公司的CEO中,没有一个不希望我们能提供更多的服务,给他们提供最佳实践,没有一个不想走向国际化的市场。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国际化之前一定要先强调国内市场。中国是一个成长性最高的市场,在全球很难再找到一个其他同样的市场。如果在这样的市场里不能持续成功,不能成为一个全球知名的公司,也就很难走向全球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的运营中积累足够的经验,在运营、信息系统、管理上都要有很好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全球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实力。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很多跨国公司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战略性投入,这些国际性的大公司不仅仅要利用中国的廉价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还要在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上获得至关重要的市场份额。对中国企业来说,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更是迫在眉睫。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并购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是一个比较聪明的战略,因为IBM是一个非常高级的品牌,但是IBM本身制造成本比较高,在联想收购以后,就可以降低成本,这样企业的利润就可以大幅提高。
但是,我并不认为并购是全球化的最好策略。很多公司在并购之后,仍然很难达到全球化的目标。一个公司要想提升竞争力,必须在战略和业务层面上提高全球竞争力,这样,才能真正走向全球化。
从已经发生的例子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没有什么经验,有的并购甚至连尽职调查都没有做好,结果在收购之后反而带来很多麻烦。从中国企业对欧洲企业的并购中就能看到这些问题。
经验可以不断积累和学习,但并购却是一个很危险的战略。对于联想来讲,并购的战略是为了提高其自身的实力,但是否能够战胜竞争对手目前还不能下结论。PC行业目前来看只有Dell比较成功,它总是在持续增长,利润也比较好。为了与Dell竞争,其他公司只能不断地改善自己。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全球化的进程经常被认为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但全球化肯定是一个相对缓慢和充满变数的过程。首先,全球范围内很难再找到像中国这样成长如此迅速的市场;其次,中国企业必须在欧洲和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中获得成功,而这需要时间和耐心。另外,中国企业需要花时间去寻找和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从毕博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经验来看,单从外部引进管理人才或者由外国人来管理中国企业不见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对本地管理层的培养,让他们来管理中国的企业。对于正在谋求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仅仅引进管理和技术系统并不能保证成功,最重要的是要跟业务战略结合,而本地领导人可能更熟悉如何与业务战略结合,这样的管理才能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