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罡
最近,家电市场再度上演价格战。平板电视的争相大幅降价除了让消费者动心不已,也令一些多愁善感的业内人士担忧:恶性的价格战将给家电业带来不良后果。这样的担忧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但家电业的发展却一直红火。
专家的观点是,经济学中根本不存在价格战的说法,只有价格竞争这一概念。二者谁更正统无关紧要,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根本就是一回事,就好比人们总是习惯管钞票叫作钱,俗一点无所谓,上口就行。他们最关心的就是用自己最少的钱买到尽可能低价位的高质量产品,如此而已。
价格战并非中国人的发明,其实商场早已有之,比较引人注目的例子是日本汽车业在美国的成功及后来韩国车夺走一部分日本车的市场份额。同样意义重大的是在电信行业,中国Huawei和ZTE在全球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就是在保证客户需要的高质量的同时,其价格上的明显优势让它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市场机会,甚至让思科这样的巨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只不过如今国内企业正在将价格战的纪录不断刷新,其使用频率也十分高,尤其是国内家电业。正是由于价格优势,中国生产的彩电打败了洋品牌而获得了主导地位,也使得中国家电产品在全球市场发挥着重要影响,产生了不小的号召力,造就了诸如海尔、TCL等名牌。再比如在国内空调业,奥克斯的成功可以说相当具有代表性。这家公司几年前发布的“空调成本白皮书”,将空调的成本价格一目了然地列了出来,喊出“年检是爹,平价是娘”的口号,从而获得了消费者的另眼相待,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牌”形象。此外,国美、苏宁、大中、永乐等大型家电卖场的成功,则更是由于能够操控价格战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众所周知,国内制造企业之所以打得起价格战,是因为其控制成本的能力在不断提升。近日,西方媒体在探究中国制造的产品为何能够做到价格低廉时,得到了一个“惊天大发现”:中国制造之所以保持低价,并非来自政府过多补贴等其他原因,而主要是由于国内供应链的成熟,其他发展中国家无人能及。
因此,有人认为,即便出现原材料上涨的情况,价格战也不可能被替代。前不久由于钢材等主要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国内空调业曾希望组建价格联盟,以便控制空调市场的价格,但由于一些生产企业不齐心,致使价格联盟有名无实。国内空调企业迟迟不敢公开启动价格上涨机制。
当然,除了价格,产品的质量、服务、品牌、技术等也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都只能充当配角,远不及价格战来得直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最多接受的也不过是“高性价比”的概念,而价格始终是主导,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企业热衷于价格战了。
有人会以日本家电企业巨头从来不打价格战而得以稳守高价来指摘国内家电业价格竞争无序导致的惨烈局面。对此,经济评论家薛兆丰的观点是,与其说价格高是日本企业胜出的原因,不如说价格高是他们胜出的结果。
而在现阶段,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结果,还需假以时日。(《中国民航报IT周刊》6月27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