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国平
不久前,浪潮商用电脑事业部总经理黄刚远赴美国,在这个全球PC市场的大本营走一走,映入眼帘的不是戴尔、惠普和联想这些PC巨头,而是Apple、Gateway、Micron这些在美国细分市场表现上佳的品牌。这样的印象,也使黄刚将浪潮PC推向行业细分市场的策略更加坚决。
PC阵营加剧分化 浪潮特立独行
事到如今,业内人士谁都不会否认2004年中国PC市场所发生的价格混战最终导致了市场重新洗牌的局面,而在黄刚看来,这种局面在2005年还会继续下去。
“我个人认为目前的市场格局面临一个洗牌,最近像方正的祁总和同方的李总也都在讲将来可能只会有几家生存,将来竞争格局会怎么样?在2005年,整个PC市场的阵营分化要加剧,市场到了该洗牌的时候了。从另一个方面看,国内市场PC的竞争也回归到了一个理性状态,大家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使自己更健康地持续发展,这是所有PC厂商思考的焦点,通过分析、判断,最终去选择自己的路”,黄刚说。
2004年的市场情况,让黄刚看到的是企业并购和结构调整的频率加快,几乎在同一时期,方正、同方、海信、实达、海尔、浪潮等PC厂商都在进行结构调整,更不用说联想在收购IBM PCD之后自身的调整以及对产业格局的巨大影响。
“2004年很重要的一个情况是大多数厂商的销量都在上升,但大家看到的却是增量不增收的局面,价格战导致了单台产品的价格与利润每况愈下。2004年,从商用到家用市场开始分得很细,趋势非常明显了,但我认为接下来还会继续细分”,黄刚说:“各个厂商纷纷在调整策略,竞争日趋升级,我们认为PC厂商将重新划分格局,这是我们对当前市场一个初步的判断。”
2004年,在国内商用市场上,联想、方正等前四大品牌占据了55%的市场份额,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已经是必然的趋势。不过,即使在发达如美国的市场中,Apple、Gateway、Micron等厂商在消费类及游戏等领域非常成功,他们在美国的超市里销量非常好,这让黄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浪潮PC尽管与前几大品牌相比,规模小了很多,但是未来并非没有生存的机会,重要的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战略方向。
不求规模但求专 做中国PC的VOLVO
在全球汽车业里,多少有点跟PC行业类似的地方,大众、丰田、通用等巨头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而以安全著称的VOLVO、以豪华著称的宾利等品牌在细分市场活得也不错。黄刚表示,浪潮的目标,就是要做中国PC业中的VOLVO,不求规模,但求“专注、专业、专用”。这一条路,实际上在2001年黄刚接盘浪潮电脑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现在的任务,就是坚持下去,做得更细更到位。
2001年的时候,浪潮就一反常规,放弃了家用市场而专注于商用领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商用领域发展的PC厂商。
“商用其实比家用难做多了”,黄刚说:“近几年,任何新进入的PC厂商一定是先做家用市场。但衡量一个PC厂家是否真正有实力,还是要进入商用。之前很多的家电厂商做了几年,我不否认他在消费类市场上是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他们在商用领域拓展是非常慢的,商用领域比家用领域拥有更高的门槛。我们这几年的路选择得比较对,形成了一系列围绕商用及行业应用的研发、销售、推广体系。”
2002年浪潮推出了行业PC的理念,后来又陆续推出了包括八大模块的“1+X”的产品,由此在教育和网吧等行业取得很大成功。2004年,浪潮PC获得了超过30%的增长,这在黄刚看来正是专业化的结果。
“我们销售额和销量基本上是增长,不像有的厂商销量增长了很多但是销售额没有增长,实际上我们通路产品大家价格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通过我们模块的销售,1+X的销售,可以说我们产品的单价,包括利润是取得了大进展”,黄刚说。
2005年,黄刚的任务是将浪潮PC推向“专用”的阶段,也就是所谓行业纵深化的发展策略,推出针对各细分行业客户的专用定制解决方案。
为达到这个目标,黄刚手里有三个组合的工具:“通用平台+应用模块”,这个解决方案用于中小企业客户,就是在浪潮PC销售上捆绑浪潮通软的低端ERP,包括财务软件,包括我们自主开发的管理软件和电脑本身的硬件平台管理软件;“专用产品+应用方案”,就是围绕电脑产品再加上服务器存储以及大型的应用软件,比如在教育专用电脑加上风帆软件,在网吧专用电脑加上系列软件;第三个层次是"整体方案+增值服务",包含浪潮的资金、管理、运营和平台,比如教育租赁、网吧租赁等等。